【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師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許院聽課錄》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學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
導向設計課的新“導向”
無論是校園、商場還是醫院,信息指示牌無處不在。它不僅爲人們提供准確清晰的地理位置信息,在設計師的精心打造下,數字、符號和文字還爲指示牌所在的建築物增添文化色彩。許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耿沛甲老師團隊的《導向設計》課程,就立志培養這樣一群熱愛藝術設計事業的“設計師”。
《导向设计》是视觉转达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耿沛甲老师团队以學生中心为导向,通过小组式、项目化的混淆式教学要领,让传统课程上出了“新味道”。
教學內容的“進階跑”
上午8点20分,记者们走进艺术楼三楼事情室时,學生们正在为最后的提案做准备,各人专注地盯着屏幕,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耿老师站在中间,为學生们引导、修正、延伸,“再仔细检查下”“这个地方如果换成这样会不会更好”“字体是不是可以换一下”……一堂课下来,讨论不停,思考不停。2019级视觉转达专业的杨一钉说:“耿老师的课严谨不失诙谐,给人足够的思考空间,难度虽然大,但一堂课下来,收获满满,充满刺激和挑战。”

師生們在討論設計方案
据了解,耿沛甲老师团队为了引发學生学习兴趣,特地深入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设计公司调研,并横向对比他们的事情历程与事情内容,从中总结设计师岗位的典型事情流程。
有了调研与思考,心里就有了“底气”,围绕學生认知接受纪律,耿老师有了一个“主动”的想法。他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章节式设定, 改变了以往那种偏重知识单向教授的“满堂灌”,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五个专题,划分是:导向设计概论、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室内)、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室外)、商业空间导向设计(室内)、商业空间导向设计(综合导向系统设计)。难度依次递进,重复历程,不重复内容。“由章节式到专题化的转变,这是一个新导向,我们希望學生可以从进阶式学习中提高事情流程熟悉度,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资助他们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并具有职业生长潜力。”耿沛甲老师说。
项目转任务 构建“实战化课堂”
思路有了,内容重构了,接下来是如何上的问题。耿沛甲老师的“三招”派上了用场:“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即老师下达设计任务,老师指导學生按事情流程完成设计项目,经过“手把手”的指导,实现學生独立完成项目提案和整体设计的目标。
應用型本科課程強調任務驅動和做中學,但任務從哪兒來?不能由老師空想設計出來,必須來源于真實項目,真題真做。12月7日,记者在课上看到學生们正在汇报许都广场应急遁迹场所导向设计项目。我们了解到,學生在设计前期要做许多准备,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或者人流量进行开端的了解,更包罗对所在区域导向牌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同学们要在充实考虑导向牌的功效性、规范性、实用性、美观性的基础上,将地域特色融入设计,拿出细化设计方案,在课堂进行汇报展示。

學生的设计作业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许多問題。好比看法不清晰,或者選材問題,意見難以統一時,就會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總是很耐心地爲我們講解,微信經常是二十四小時在線”,2019級視覺傳達專業李遠龍說。同學們体现,第一次接觸項目的時候難以下手,但在老師的指導和自己一點點的摸索中,越來越得心應手。
提高人才“生长度” 实现师生共生长
學生除了课上“有所学”外,课余时间积极加入种种设计角逐提升自己,“获得感”满满。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转达设计专业2020届结业生钟星现就职于深圳一家新銳創意設計機構,擔任平面設計師,他说:“对我来说这是一门特别考验自身基础和综合能力的课,这门课程中所学的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图形设计、造型基础、品牌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对我的事情有很大的资助。” 大学期间,钟星利用课余时间,曾多次加入中国生肖设计大赛、河南省设计展、大學生白金创意大赛等,在种种角逐中进一步牢固提高课堂所学。
學生们有所生长的同时,老师也有所“生长”。耿沛甲老师曾荣获PP电子学院第二届应用型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并在2020年的全国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说课角逐中获得一等奖。他体现,应用型课程革新任重道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建设成熟有效的教学体系,《导向设计》这门课程只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一部门,學生最终生长需要依靠体系中所有课程的协力才气完成。(本文系PP电子学院通识课《项目式写作》结果,學生记者:王洋 张怡曼 蓝丹彤 冯小欢,摄影:张怡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