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中國博物館通訊】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五周年成績概覽

作者:汪庆华 刘军伟來源:中國博物館通訊 編輯:熊德蘭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18-04-13

【编者按】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刊《中國博物館通訊》2018年第2期刊發“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五周年成績概覽”,全文轉載如下: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五周年成績概覽

鬥轉星移,黃河東去,中華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農耕生産生活方式正在漸行漸遠地離開我們。在這農耕嬗變的曆史節點上,如何留住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教育子孫後代,促進社會進步是一個十分重大而迫切的時代課題。

河南省許昌學院以敏銳的眼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于2010年著手創建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2012年12月30日正式開館。該館占地面積13畝,館舍面積1500平方米,設有17個展廳和兩道室外圖片長廊,不重複展品3000多件(套)。分別從22個方面,系統、全面地展現出一幅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該館特色定位归纳综合爲五個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爲主要區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動展現中國中部地區傳統農耕文化的特征和風貌;二是“近”,就是重在記載和展示近代以來農耕文化面貌,著力掌握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農業文明轉變的曆史節點,真實記錄和展現剛剛消失和正在變化的事物和境況;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境”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內涵,突出高校博物館應有的育人功效、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農耕社會生産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耕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努力勾畫出傳統農耕時代民間底層社會的全景圖;五是“真”,展品務求真品真實,所有展品均由民間收集而來,甯缺勿仿,甯舊勿新,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接地氣、通民情、貫古今、重文化,融宣教育人功效、文化傳承功效、學術研究功效于一體”是該館的突出特色。

該館開館以來産生的社會效益和受歡迎的水平遠遠超出預期。省內外參觀團隊絡繹不絕,贊譽良多,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十分突出。每年開放300天以上,全年累计观众10多万人次。旅行者中除了大多数为各级种种学校學生外,另有众多来自省内外有建馆意向的政府单元、有关企业或有志之士,以及来自海内外关注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

爲了充实發揮農博館的宣教育人功效,除牢固展覽外,該館每年在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産日期間,還積極策劃舉行多種專題教育活動。例如,2013年以來,該館連續5年舉行以“农耕回望·文脉传承”为主题的摄影图片系列展览,陆续展出原创照片近千幅,深入到大中小学校和社会果真场合巡回展览,回声十分强烈;该馆还在深入掘客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60多种传统儿童游戏,举行了传统儿童游戏夏令营;先后举行的义写义送对联、“莫忘乡愁”清明诗会、特教学校残疾學生走进农博馆等一系列主题运动,均广受接待。

學術研究是高校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效。自2010年以來,許昌學院一直堅持學術研究與博物館建設同行並進。他們先後建设了中原農村發展中心和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了古今兼備、一體雙翼的涉農研究花样。于2014年啓動了含有8項子工程的“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工程”,特聘中國人民大學、華中師大、鄭州大學、故宮博物院等有關著名專家擔任農博館和研究中心的學術顧問。幾年來,研究團隊在省文化廳和省非遺中心的鼎力大举支持和事情指導下,持續深入全省各個市縣偏遠農村開展調查研究,直接接觸農家生産生活、非遺傳承人、有關項目和活動等,獲取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品级一手质料,與學校圖書館聯手建設以“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爲主題的文籍資料庫。目前,已收集到了全省各個市縣的地方史志,以及大批關于民俗、非遺、古村名鎮等有關資料。策劃編著的大型史料叢書,已列爲河南省“十三五”重點出书計劃。2017年711日,《灼烁日報》刊發了名譽館長汪慶華教授的文章《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政協網、灼烁網等衆多著名網站均予轉載,在學術界産生了積極影響。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于建館較早,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在省內外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帶動作用。開館五年來,不僅省內大部门市縣均有專程來訪團隊,而且國內許多省市先後有80多支團隊專程赴該館參觀考察,學習借鑒建館經驗。該館專家親臨現場直接指導建設的西安高陵“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和湖北保康縣“堯治河農耕文化博物館”已經落成開館。爲了發揮此類場館的协力效應,該館已同有關場館結爲戰略相助夥伴關系,後期將不斷擴大聯系範圍,互幫互學,相互借鑒,加強交流,攜手共進,配合致力于農耕文化記憶傳承這一曆史使命。

該館的建設成就和社會效益,获得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实肯定和熱情鼓勵,先後授予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结果二等獎、河南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展示館、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品牌、河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重點項目特色品牌等榮譽和獎勵。

黨的十九大開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祖國的博物館事業必將迎來越发繁榮的大好局面。博物館是一項永恒的事業,對于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而言,五年時間,僅僅是短暫一瞬、滄海一粟,展望未來任重而道遠。該館團隊体现,要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斷努力,繼續前進,突出優勢,打造品牌,不斷把它鍛造成爲一顆熠熠閃光的珍珠,永遠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珍藏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中!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