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轉型發展進行時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專題新聞 > 轉型發展進行時 > 正文

【轉型發展進行時】之十九:追尋農耕文化的根與魂

作者:刘军伟 钟伟平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編輯:鍾偉平 浏覽量: 日期:2017-12-23

 

追尋農耕文化的根與魂

 ——寫在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五周年之際

 

當我們感歎傳統農耕文明漸行漸遠之時,許昌學院卻用一個特色鮮明、藏品豐富的專題博物館細細描摹出了它的背影,珍藏下了過往時光的記憶。

走进PP电子学院,在逸夫圖書館西侧,有一座造型别致的两层楼房,青砖墙,红瓦顶,典雅的白色立柱,纵深的屋檐长廊,在校园里显得格外醒目。“欲知中原农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图”“稻黍稷麦菽丰饶中原八万里,仁义礼智信凝聚中原五千年”,一幅幅意味深长的对联,更显和谐。这座修建由该校前身PP电子师专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在老校区的教学楼复制而成。如今,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学校曆史的影象符号和校友的往日情思,还承载着珍藏农耕时代影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这里就是2012年落成开馆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后文简称“农博馆”)。农博馆共设17个室内展厅和两道室外长廊,分设22个部门,通过耧、犁、锄、耙、食盒、蓑衣、草鞋……3000余件(套)藏品全方位勾画出了近现代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圖1: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外景

開館五年來,來自省內外的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贊譽良多。農博館五年累計開放達1500天以上,上千支參觀隊伍,數十萬參觀者走進農耕館。它所承載的宣教育人功效、文化傳承功效和學術研究功效日益凸顯。與此同時,農博館也获得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实肯定和鼎力大举支持:作爲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建设的全省首家以農耕文化爲主題的博物館,于2015年已分別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和全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吸納爲團體會員。幾年來,先後被命名爲許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優秀展示館,並先後榮獲第七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结果二等獎、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事情優秀品牌、河南省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结果獎,2016年入選全省第一批高校校園文化重點建設項目特色品牌等。

籌建之初,眼光與決心至關重要

許昌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最初動議創建農博館之時,教職工生的看法並纷歧致。雖然许多人看到了它的意義和價值,但也难免有少數人認爲許昌學院並非農業院校,建這樣的博物館是不是多管閑事?是不是浪費精力財力?

學校黨委爲此召開了專題論證會,經過深入討論,各人一致認爲,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同時也是傳統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當曆史跨入20世紀後期,伴隨著革新開放和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生産工具和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經或正在發生著革命性變革。站在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曆史節點上,搶救性地創建農耕文化專題博物館,不僅是须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功效之一,學校升本以來,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致力于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學校瞄准社會需求,積極主動地爲服務社會文化事業做出貢獻,應該是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所以,學校領導班子果斷做出決定創建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由時任黨委副書記、正校級調研員的汪慶華教授帶領團隊具體實施。

隨著時間推移,全校師生不僅在認識上形成了高度統一,而且在行動上人人關心、人人參與。從著手創建到今天已經8年時間,農博館的成長與發展,都牽挂著全校師生的心,也凝聚著各人的辛勤汗水。當年曾經有些疑惑的老師感伤地說:今天看來,這絕不是多管閑事,而是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先見之舉和得力之作!

創建過程,充滿艱辛而又滿懷激情

沒有一間房舍、沒有一件藏品、沒有一絲經驗,僅僅只有一個理念,這就是當時的建館基礎。但是,建館團隊認爲,只要有了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其他的都可以“無中生有”,都能夠一步步搞出來!

基建團隊立即動手,勘察設計,組織實施,圖紙很快變成了樓房;農博館創建團隊通過外地考察和認真研討,隨即確立了“五字方針”的建館定位: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爲主要區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動展現中國中部地區傳統農耕文化的特征和風貌;二是“近”,就是以當下爲曆史立足點回望過去,重在記載和展示近代以來農耕文化面貌,著力掌握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農業文明轉變的曆史節點,真實記錄和展現剛剛消失和正在變化的事物和境況;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人”、“物”、“事”、“技”“境”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底蘊,突出高校博物館應有的育人功效、研究功效和文化內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農耕社會生産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耕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努力勾畫出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五是“真”,該館展品不求外觀華麗,但求真品真實,所有展品均爲由民間收集而來,甯缺勿仿,甯舊勿新,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接地氣、通民情、貫古今、重文化,融宣教育人功效、文化傳承功效、學術研究功效爲一體”被確定爲本館特色。

圖2:展品掠影

搞出一些理念的東西,似乎並不難,實踐證明,最難的莫過于收集展品。由于農村早已發生很大變化,许多東西毀的毀、賣的賣、燒的燒,征集起來十分困難。全校師生齊動員,家裏找、親戚尋,搞了半年多,仍然所獲寥寥。眼看博物館樓房拔地而起,而展品還沒指望,汪慶華教授一度急得夜不能寐。他想,越是東西難收,越證明創建這樣博物館的须要性和迫切性,越是不能退縮,絕不能中途而廢!于是,他和徐中森、孟聚、崔鳳巧等幾位建館焦点成員討論,看來要想获得民間“寶貝”,必須親自“下水”!從2011年開始,他們每逢周末和節沐日,拔腿就往山裏跑、鄉下轉,一村村、一家家走門串戶尋訪收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招真管用,不僅每有所獲,而且逐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和越來越多的線索,終于在開館時开端把各個展廳撐起來了。隨著開館後五年來的持續收集,現在,該館已經成爲全省、乃至全國藏品最全、最爲系統、最接地氣、最具學術價值的專題博物館。

功效彰顯,高校博物館也可門庭若市

“古樸物件勾起了许多古樸的回憶,有中原大地遠古先人的智慧結晶,也有近代國民豐富的文化生活,當然還有小時候做農活兒時的珍貴回憶。中原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歎爲觀止。”這是參觀者張康凱的留言,類似參觀者的留言現在已有厚厚的幾十本。

自2012年12月30日開館以來,這個館受歡迎的水平和産生的社會影響遠遠超出了建館之初的預料。開館前幾年,每年參觀在5萬人次左右,2016年以來,觀衆數量大幅提升,全年已超過十萬人次。平時大量散客未做登記,僅登記在冊的重要團隊,目前已達1392支,其中2017年元月以來有415支。其中不乏專程到訪考察的外省有建館意向的政府單位和有關企業,也有不少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新西蘭等的有關團隊或農業研究文化學者。

 

圖3:開館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圖4:義寫義送春聯

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校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城乡计划与园林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校团委等单元都在这里建设了实践基地;PP电子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局、团委、PP电子晨报等均将这里设立为教育实践基地。在每天熙熙攘攘的旅行队伍中,青少年学生占较大比例。为了充实发挥农博馆的宣教育人功效,除牢固展览外,农博馆每年在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还积极筹谋举行种种专题教育运动。2013年以来,连续5年举行以“农耕回望·文脉传承”为主题的摄影图片系列展览,划分深入到大中小学校、许都广场、灞陵桥公园等校内外果真场合进行巡回展览;举行传统儿童游戏夏令营、义写义送对联、“莫忘乡愁”清明诗会、特教生走进农博馆助残运动等一系列主题运动,效果良好,广受接待。不少人指着“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子说,这个牌子真的名副其实!

學術研究,聚焦農耕嬗變過程與趨勢

作爲一所建在高校的博物館,近年來,其研究功效日益凸顯出來。爲切實做好農耕文化這篇大文章,許昌學院于2014年啓動了含有8項子工程的“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工程”,分別從實體展館建設、數字農博建設、大型叢書編著、文籍資料建設、古今雙向研究、現代媒體傳播、農博主題推廣、農耕場館聯動等方面逐步展開有關事情。其中,學術研究具有基礎性、決定性意義,它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前提和基礎。農博館團隊成員認爲,我們不僅需要對農耕文明溯源追流,罗致豐富營養,而且需要考究現代以來、特別是革新開放以來農耕嬗變的過程與趨勢,面向未來,推進傳承;不僅需要認真收集、整理和消化吸收曆史留下的文籍資料,更需要針對剛剛離去和目前尚存的傳統農耕生産生活方式深入開展調查研究。

 

圖5:展廳掠影

几年来,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的团队在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点鼎力大举支持和事情指导下,连续深入全省各个市县偏远农村开展田野调研,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品级一手质料,同时认真开展整理和研究,着手撰写中原农耕文化影象传承工程丛书。该丛书获得河南出书传媒团体的重视,被列入河南省“十三五”重点出书计划。为了为当前和今后的学术研究以及旅行学习打造一个比力权威的资料平台,农博馆与学校圖書館联起收来,建设以“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文籍资料库。目前,已收集到了全省各个市县的地方史志,以及大批关于民俗、非遗、古村名镇等有关资料。

 

圖6:鄉村調研,采訪豫西鑼鼓曲(攝于淅川荊紫關)

校內外研究團隊不少同志已開始向農耕文化研究偏向發力,2017年7月11日,《灼烁日報》刊發了汪慶華教授的文章《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政協網、灼烁網、中國經濟網等衆多著名網站均予轉載,産生較大影響。

放寬視野,影響帶動一批農耕主題博物館

中華民族傳統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十分厚重。中國地域遼闊,差异地域的農耕文化各具特色、豐富多彩。中華農耕文化的發掘、研究、傳承、發展,作爲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絕不是一兩個少數博物館力所能及的。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農博館以開放的思路和眼光,力促省內外創建同類博物館,攜起手來配合爲珍藏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教育子孫後代、傳承中華美德作出努力。

開館五年來,陝西、湖北、河北、安徽、新疆、內蒙、山東、山西、廣東、甘肅、遼甯等先後有80多支團隊專程前來參觀考察,該館都給予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給予指導和幫助。該館直接指導建設的西安高陵“關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和湖北保康縣“堯治河農耕文化博物館”已經落成開館。河南省內有登封、滑縣、商丘、中牟、周口、舞陽、內鄉、泌陽、淇縣、新縣、西平、新密、葉縣等多地均有農耕文化主題場館在建或籌建。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于建館較早,對于影響帶動省內外形成了農耕文化專題博物館建設新偏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展望未來,三大課題期待作答

“展望未來,三大課題期待我們去回覆、去實現”,汪慶華教授認爲,第一個課題就是要思考如何在黨和國家鼎力大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勢下,強化優勢,積極參與,爲社會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大貢獻。二是如何在博物館事業日益興盛的時代配景下,持續建設,提升品位,在我國博物館群體中占據一席之地。三是如何在學校轉型發展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的事情花样中,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

在紀念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五周年之際,上級有關領導部門、農博館學術顧問和該館的戰略相助夥伴紛紛發來賀信賀電体现祝賀。12月22日,許昌學院和許昌市文廣新局配合舉辦了紀念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開館座談會。座談會上,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闫紀建体现,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及其相關研究事情是學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已經成爲學校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平台,也是學校對外影響的一張靓麗名片,學校將進一步利用好這個平台,以農耕文化爲切入點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凸顯高校學術研究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其綜合效益。         

  

圖7:傳習民間遊戲,留住農耕記憶

青山绿水,悠悠乡愁,寄情农耕,情怀所至。“我们应该明白从哪里来,记着通往家乡的路,守住心灵深处那片家园” “PP电子学院正是用一座博物馆的情怀力证了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继续,回望传统农耕生活,更感今日幸福,展望未来,我辈更当共勉。”每每有旅行者写下这样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