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綜合新聞 > 正文

【許院聽課錄】之十四:一场“第二课堂”的有效实验

作者:钟伟平 陈爽  來源: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鍾偉平 浏覽量: 日期:2019-09-19

【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师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許院聽課錄》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許院聽課錄》也是本学期学校通识类写作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的“实题”项目,所有篇目由教师指导、学生采写,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教学结果的一种展示。

 

一場“第二課堂”的有效實驗——

 在許院校媒的日子 

今年是許昌學院網絡電視台學生記者隊伍組建10周年,從去年底開始,“許院網電”的微信群裏就熱鬧特殊,曆屆在網絡電視台事情過的畢業生們都憧憬著能在“網電10年”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重回母校,重回網電。2014年畢業的學生台長魏一鳴是這個活動的主要策劃者,他現在供職于上海一家知名網絡金融公司,而在學校網絡電視台事情學習的4年,成爲他和曆屆成員心中最美的時光。

校園師徒”制:從課堂走向實踐

2010年9月魏一鳴剛入學,就通過學長學姐了解到網絡電視台招收新成員,本著對視頻制作的極大興趣,他報名參加了選拔,並順利成爲網絡電視台當年招收的50名新成員之一,接下來的4年,網絡電視台陪伴了他除課業以外的大部门時光。如今追念起來,他說:“網電是一個實踐的課堂,真正走上事情崗位後,發現事情中遇到的许多挑戰都能從過去的實踐中找到經驗,小到一個視頻的采編,大到如何爲人處事、帶領團隊等等,讓我受益頗多。”

讓魏一鳴“念念不忘”的網絡電視台是許昌學院校園媒體之一,2008年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和公共實驗中心配合組建,十余年來一直在用視頻記錄學校發展進程、講述師生故事,在學校新聞宣傳事情中饰演了重要角色,曾3年連續榮獲河南省高校優秀校園媒體,2015年被評爲河南省高校“十佳校園”媒體。

在網絡電視台,對學生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即是可以真正拿起攝像機去拍攝,構圖、角度、敘事……不再只是課堂上學到的看法,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實踐。

然而,從一名“菜鳥”成長爲能獨立完成拍攝任務的“行家裏手”,單靠興趣和盲目的實踐是不行的,老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在練中學才是學生最終得以成長的關鍵所在。

學校每年的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運動會等活動,以及教師課程錄制、各類短視頻制作等都爲學生實踐提供了機會。今年運動會開幕式直播期間,7位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從設備選型、網絡搭建、平台部署、機位設置等方面進行了周密設計,確保了直播的效果。大二學生肖菘當時負責主席台的1號機位,他回憶說,“這不是我第一次執行大型活動的拍攝任務了,平時我們有什麽不懂的都會去請教老師,事情中老師也會及時糾正我們的錯誤,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拍攝技巧,自信心提升了,也不再怯場。

“我們實行‘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即實驗、實訓和實戰,通過課堂上的培訓、實驗室裏的實驗、實際事情中的實戰,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公共實驗中心副主任劉雪鋒介紹,“近年來,‘三導制’在我們帶學生團隊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7名指導老師中有總負責,有分組導師,另外我們還配備了學生導師,讓高年級技術相對成熟的學生帶低年級學生,傳幫帶的效果很好。”

這種“校園師徒制”不僅是網絡電視台的“獨門秘笈”,也是其他校媒組織長期使用的團隊培育模式。目前,PP电子学院共活跃着五支校园媒体队伍,由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统一治理、指导,校报记者团、广播电台、许院官微和大学生通讯社、网络电视台,配合搭建了图文、有声、视频、新媒体的校园“全媒”阵容。每年9月,校园媒体面向全校“纳新”,每年在职学生记者300 人左右,每个校媒组织均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资助学生记者尽快提升新闻报道的业务能力和新闻媒介素养。

學生記者在“校媒記者看許院”活動中到我校工程技術中心采訪 

近年來,許院校媒指導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差异媒介的新聞實踐,積極探索新傳播生態下校園媒體的內容架構和高校新聞的話語方式,開辟了“轉型發展進行時”“小许的暑假故事”“优秀结业生故事”“校媒记者看许院”“黨代會時刻”等专题,在开学第一天、樱花节、运动会、结业季、迎新季等重大校情运动中用图、文、音、视频全媒融合、全景互动的报道方式,讲述許院故事。他們的寒假·纷歧樣的寒假》《小書蟲公益書屋爲山村孩子守護“讀書夢”》《倆90後的跨境電商“創業經”》《他們交上了這樣的畢業答卷》《恰同學少年,逐夢到許院》等多篇報道于創新中體現傳播規律,于細微處體現價值引領,获得了師生認可。

精准“回爐”:從實踐重返課堂

每年新生進入校媒後,會接受基本的業務培訓,包罗新聞選題、采寫、編播、新媒體編輯推送等,但這些遠遠不夠。據了解,由于學校沒有新聞相關專業,校媒學生乃至更多新聞愛好者缺乏系統學習新聞的機會,在進行新聞實操時就顯得功力不足。針對這樣的情況,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組織數位校媒指導老師組成團隊,圍繞校園媒體記者成長成才實際制定內容框架,“量身”打造教學模塊,開設了多門通識類選修課,讓學生從實踐重返課堂。

2018—2019年第一學期,一門叫做《大學生新聞媒介素養》的選修課進入各人的視野。第一次課上,5位授課老師一一登上講台與學生見面,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這門課的“與衆差异”。13周的課程被分成新聞理論基礎、校園新聞選題與實戰、新媒體時代信息素養、新媒體治理與運營技巧、視音頻編輯理論與技術原理等模塊,5位教師分別擔任主講,課堂內容十分豐富。每周還另辟實踐環節,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進一步選擇深入學習的媒體類型,設文字記者、新媒體編輯、廣播電視主播、視頻采編、報紙采編5個“小班”,由專門老師帶領各人進行學習和實操。

   

師生在《校園題材新聞寫作》課上討論  

最近两个学期,校媒教师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为不少学生提升新闻写作能力提供了时机。该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接纳项目制教学,在牢固周期内完成既定的写作项目(这两个学期皆以“許院聽課錄”为写作项目);二是真正让学生拿起笔去写,在写作中克服对写作能力不足的“恐惧”;三是取消了通例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以作品完成情况、作品发心情况、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综合评定结果,重视历程教学。 

在两个学期的教学中,“許院聽課錄”成为一个实际的写作“项目”。老师领导学生发现、走访深受学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和教师,聚焦PP电子学院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并在学校各媒体平台上以专题、专栏的形式进行系列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学生作品目前已在河南日报发表3篇,在河南高教民众号发表4篇,在PP电子学院官网、PP电子学院报、官微平划分发表10余篇,课程阶段性结果也已集结成册。

大學生通訊社學生朱琳說,一個學期的課程下來,同學們提升了新聞敏感度,寫作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另外,各人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和團隊相助等方面都有了進步和提升。

近年來,校媒指導老師還相繼開設了《短視頻策劃與創作》《視音頻編輯與特技制作》等通識類課程,並積極推進小型演播室開放實驗項目,爲更多對媒體相關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平台。

“思政味道”:從校園走向社會“課堂”

校園媒體從一開始就肩負著“雙重”職責,它不僅是人才培養的特色平台,更是學校宣傳輿論事情的主要陣地。一直以來,許院校媒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弘揚主旋律正能量,使校園媒體在育人過程中融入了濃濃的“思政味道”。

2018年暑期,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举办了 “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红色基因”PP电子学院校媒记者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教育运动。在为期15天的行程中,校媒学生深入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社区、地市主流媒体等,通过主题讲座、现场教学、专题宣讲、深入研讨等差异方式,接受党性教育,体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讲好“許院故事”凝心聚力。 

“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红色基因”PP电子学院校媒记者到河南新县开展社会实践运动

校媒的“思政味道”不止于此。

在校黨委宣傳部指導下,2013許昌學院廣播電台師生建设了“小書蟲公益書屋”,幫助貧困地區學校建設圖書室,並推廣終身閱讀理念。6年裏,400余名師生走入鄉村,籌集5萬余元書款購置近萬冊圖書,籌建了11山村小學公益書屋,使越來越多偏遠地區中小學生成爲受益者。2016年,“小書蟲公益書屋”被學校評爲“許昌學院學雷鋒先進集體”,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中國新聞網、大豫網、許昌日報、許昌晨報等媒體也對此多有報道。

 

參與活動的師生們也在公益的路上,樹立了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校黨委宣傳部部長馮曉民說,“小書蟲”背負起了兩個“大夢想”,一方面它守護了山村孩子的讀書夢,推廣閱讀爲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另一方面它構築起了當代大學生的“公益夢”,通過投身公益事業,我們的學生將帶著一顆熱忱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赤子之心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與“小書蟲公益書屋”異曲同工的還有網絡電視台師生的影視科普活動。近年來,公共實驗中心先後成爲河南省全媒體科普傳播中心創作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許昌市的影視科普教育基地,每逢周末,總有許多中小學生有組織地前來參觀體驗。“大手拉小手”,網絡電視台學生擔任科普服務志願者,帶領中小學生開展科普微電影、手機攝影講座、主播上鏡體驗、後期編輯軟件教學體驗和無人機實操演示、小主播上鏡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每年接待人數超過5000人次。

“大手拉小手”影視教育科普志願活動 

把心中之熱愛傳遞給更多的人,青年學生在這些公益事業中不僅磨煉了意志,增長了本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並體會到了如何以實際行動奉獻社會。

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許院校媒爲3000余名學生提供了媒體學習平台和實習實踐機會。師生曾多次榮獲全國、全省高校好新聞獎,新媒體平台多次獲得QQ智慧校園“活力示範院校”、河南省十佳高校新媒體平台“最具人氣獎”等,相關媒體被授予河南省十佳校園媒體、優秀校園媒體稱號……

除了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更有說服力的育人成效體現在學生的就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上,正是有了難忘的校媒經曆,许多學生找到了新的從業偏向和熱愛的事業。他們有的在知名電視台、網站、報社從事新聞媒體事情,有的在企事業單位負責政務自媒體運營、企業文化宣傳等事情,有的選擇跨專業在新聞、傳播等領域繼續深造。

從某種意義上說,許昌校媒師生以興趣彙聚,在實踐中成長,爲“第二課堂”的豐富性提供了一份有自己鮮明特色的答案。 本文系許昌學院通識類寫作課《校園題材新聞寫作》结果,圖片由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