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這個職業,關乎心靈,關乎良知,關乎真理,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第34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公共實驗中心師生走訪了我校部门教師,並被一個個發生在許院講台、課堂、生活中的故事深深熏染。老師們這樣表達:“這輩子做老師我不後悔!”“最有成就感的時刻是自己的學生被認可或取得成績的時候。”他們用人格魅力引領青年學生康健成長,他們用創新、進取的實際行動爲學生做了標杆與示範,他們陪伴引導學生的成長,也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教學相長,走向成熟。也許,每一個老師都注定要走一條平凡之路,但卻早已在心中繁花似錦。
從“崔姐”到“崔媽”
今年是法政學院院長崔秀花從教的第30個年頭,在學校剛剛舉行的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崔秀花和其他幾位同樣從教30周年的教師受到了表彰。在每年教師節表彰從教滿30年的教職員工,這已成爲我校的一個傳統。
1988年崔秀花從信陽師範學院畢業後來校任教,受中學老師的影響,大學時她讀的是師範專業,也打心眼裏認爲教師是個神聖的職業。但第一次登上講台的她卻發現做一個優秀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第一次上課,我做了很是充实的准備,看到台下同學們渴求知識的眼神,語速越來越快,45分鍾的課30分鍾就講完了,剩下的時間不得不爲各人串講習題。”這略顯尴尬的“第一次”至今讓她終身難忘,“那時我就意識到做一名老師不僅要備課充实,更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凭据學生能夠接受的節奏來授課。”在很洪流平上,崔秀花認爲自己正是在講台上获得了鍛煉,“是學生給了我這種鍛煉的機會,我经常問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收獲了几多,有哪些疑問,我在這種交流中明確了應該如何完善我的課堂。”從此,課前、課上、課後的“三溝通”也成爲她手中的“法寶”,讓她的課堂變得從容起來。多年來,她一直堅持每周8節課左右的事情量,纵然院長這一職務帶來了不少治理方面的事情量,這份堅持也未受影響。
貧困生學生劉方(假名)是一個給崔秀花留下深刻印象的學生。相處中崔老師發現他的性格有些偏激,就重點引導,主動找他談心,鼓勵他多讀書。劉方每個周末都要回長葛老家蹬三輪掙生活費,苦惱地跟崔秀花說:“老師,我周末沒有時間讀書了,要是能蹬著三輪也能讀書就好了。”一句隨口的話卻讓崔老師上了心,她找來錄音機把那本書錄了下來,在把錄音機和磁帶交給學生的時候,他感動地說,“老師,我想喊你阿姨,但年齡不合適,我喊您崔姐吧!”說到這裏,崔老師的眼裏泛起淚光,“我答應了,心裏很感動,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開始喊我崔媽,我的30年教齡可以用從‘崔姐’到‘崔媽’這幾個字來归纳综合。”
“無論學生走到哪裏,取得成績了,抑或遇到困難了,他們主動與我分享喜悅或者希望我給他一些建議的時候,是我最能感受到教師這個職業價值感的時候。”她這樣說。
幸福莫過于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走进文综楼1419房间 ,两个巨大的书架迎面而来,书架里一层外一层满满当当全是书,绝大部门是古代文学特别是明清文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地上放置的箱子里也是摞得很高的书,再加上一桌一椅一床一电脑,这间事情室竟狭窄得没有下脚的地方,仅留了一条窄道收支。这就是文学与传媒学院姜荣刚老师念书备课做科研的地方。“我从社科院结业来学校,从北京带了37箱书回来,说实话这些书给我两辆宝马车我都不换。”爱书的姜荣刚老师开玩笑道。
姜榮剛的經曆很豐富,在基礎教育領域耕作7年,到中國社科院讀博士,2008年來到我校任教。“做科研需要豐富的學術積累,要通過讀書來建構,剛來的那會兒,我就想好了,要先在這裏讀上十年書!”轉眼十年過去,姜老師的科研结果有目共睹。《文學遺産》雜志是全國唯一的古典文學研究專業學術期刊,代表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姜榮剛在這本雜志上先後發表了5篇較有影響力的論文,但說起他的“破冰之旅”,他笑說除了堅持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畢業後第一次給《文學遺産》投稿,前後改了6遍,用了1年半時間,每次修改都要查閱大量資料補充論文,改到第5遍的時候,編輯爲難地說如果你的教學任務很重,這個稿子就放棄吧,我說,再給我一次機會,第6稿發過去,或许過了10分鍾,編輯回複我,這個稿子他們用了。”隨後《新華文摘》進行了轉載。經過這次磨砺,姜榮剛後來的科研之路就順利多了,曾同時拿到《文學遺産》兩個用稿通知,先後多次在《學術月刊》《文學評論》等業界高層次期刊上發表論文。
“科研能促進教學,沒有深入的科學研究是搞欠好教學的。老師在遊刃有余地教授自己熟悉的領域時,學生往往能收獲更多!”姜榮剛老師在談及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時說。“記得一次課後有一個學生走過來跟我說老師你這節課講得真帶勁兒!我覺得這是一種認可。”姜榮剛補充道。談起執教經曆,他說:“我對學生比較嚴,會給他們列書目,我希望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有一個快畢業的學生,課後對我說‘姜老師,如果能早些遇到你,我的大學可能會有很大差异。’那一刻,我覺得很感動,我覺得這是對我教學事情一種肯定!”
“學生的進步是讓老師欣慰的事情;人生不止停留在物質層面,你的幸福莫過于別人發自內心的對你的尊重”,姜榮剛說。
做科研和做老師,都需要一份純真
2010年從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博士畢業來校任教的何偉偉是師生眼中的科研“高能”,今年他獲評“河南青年科技獎”,領銜的“納米催化质料與應用”團隊入選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
“我来PP电子学院任教已有8年,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之一。” 刚登上讲台时,他坦言内心不乏紧张,花了一段时间才与学生充实磨合。“最难忘的时刻是开学和结业,因为一次代表相逢,一次代表离别,特别是每个新学期都市接收一些新同学进实验室,这是特别激动的时刻。”近年来,新质料与能源学院开展的教学革新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开设的“创新实践平台课”和质料之星培养计划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个配景下,不少同学大二开始就进入了何伟伟和列位老师的实验室,质料学院的学生们在本科期间发表的国际学术论文已达40余篇,学生加入的发现专利授权10余项, “我的学生暑假一直坚持在校做实验,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建设起了浓厚的科学研究的兴趣”,何伟伟说。
“有一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14屆學生安麗的博士生導師主動找到我,跟我說學生的近況並大大地稱贊了她,看到學生被認可,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安麗如今已經博士畢業在蘭州大學任教,“身爲老師最自豪的莫過于學生學有所成。”
何偉偉用“純真”一詞归纳综合對高校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他說:“科研事情要講究‘真’,作爲教師,也同樣講究一份‘真’,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同样来自新质料与能源学院的岳红伟老师今年刚刚拿下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校任教三年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一有空,就会走进别人的课堂。“2016年走出校园,之前是以学生的身份在听课,厥后成为老师,再去听老教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师道的传承。今后外老师那里也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要领和与学生相同的技巧。” 在他的指导下,不少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細微處的關懷
“找陳老師!”這或许是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不少同學遇到難題後的第一反應,而這一句話也道出了輔導員陳榮華與學生之間的師生情。
12年前,陳榮華大學畢業後來到我校擔任學生輔導員,“從小就生活在高校校園中,選擇老師這個職業很洪流平上是耳濡目染的結果。”因爲輔導員不足,他曾同時擔任四個年級的輔導員,经常需要加班到深夜。爲了緩解事情的巨大壓力,陳榮華開始使用一種新的治理模式——讓高年級學生擔任學生班導生,協助老師帶低年級學生。“沒想到這種依靠學生進行自我治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要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治理事情中換位思考真正理解了老師事情的不易和繁瑣,他們表現出了一種擔當。2018屆班導生有8位,其中今年考上廣西大學的劉文青,給我印象很是深刻。周五就要開畢業典禮了,周三他還在給班裏開會,講他的收獲與遺憾,與每個同學道別,場面很感人,這也令我很感動,我覺得他們長大了,明白了責任和擔當,也明白了分享與溝通。”
2016年學校一位教師突發疾病,陳榮華帶過的已經畢業的學生在網上第一時間組織捐款,一下子捐了上萬元,並反複對他說,“陳老師,您是我們最信任的老師,請一定幫我們轉達!”說起這件事,陳榮華很是感伤,“一方面,學生們明白感恩,另一方面,這份信任讓我很感動。”
“流水的學生會,鐵打的陳老師”,這是學生對他的評價。2015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郭顯鋒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去年冬天,大雪來勢洶洶,陳榮華把自己的銀行卡交給小郭,讓他趕緊帶院裏沒有棉襖穿的困難學生去買棉服,還在電話裏再三囑咐“困難學生一個也不能落下,路上一定要注意宁静。”“我一直相信,只有投桃報李,才气桃李滿天下,作爲輔導員就是要不懷功利之心,從細微處爲學生著想”,陳榮華說。
站穩舞台,更要站好講台
今年暑假,音樂舞蹈學院教師李衛玲在2018中歐國際藝術節(西班牙站)一舉奪得美聲教師組第一名,這是她繼去年獲得2017中歐國際藝術節國際聲樂大賽一等獎後第二次获得國際大獎。
2004年李衛玲大學畢業來校任教,“上學期間很努力地學習聲樂,本科時每天三個小時練唱,到研究生的時候每天有六個小時在練唱。”李衛玲回憶起自己的“瘋狂歲月”:“事情後,我堅持每個月去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求教名師,爲節省時間和費用,往往坐夜車去,早上到老師那裏,當晚再趕回來,一直沒有間斷。”如今,鋪滿桌子的火車票是這份執著與堅持的最好見證。而對于自己的職業,李衛玲体现,當老師要不斷地往前走,知識就像源頭活水一樣,一直走在前沿,才气時刻給學生建議。
“有一位學生在他大四那年的教師節送了我一張光盤,記錄了從他所聽到的看過的我的每一場音樂會的錄像。收到這份特別的禮物我很欣慰,後來我把他推薦給我的老師,現在他在意大利跟著一位很不錯的老師學習。”
談到自己第一次站到講台上時,李老師流露出興奮的心情,“當時想著終于可以教學生了,想趕緊把自己所學教給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學生,去啓發他們。直到現在對教學事情仍很有熱情,看到‘好苗子’更是興奮,我告訴他們,在這兒我盡我所能幫你們打好基礎,以後希望你們能走得更遠。”
教改受益的不止是学生
“錢老師的授課方式很適合我們,他講課會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將理論聯系實際,突出重點,層次明白,同學們都很喜歡上錢老師的課。”2015級測繪工程專業學生賈朝陽說。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教師錢躍磊今年參加了第八期全國應用型課程革新說課競賽,其主講的《測量學》課程獲得了一等獎。
每兩周在校園內實習一次,每學期外出實習一周,經常去山地、農村等差异地方進行實踐教學,錢躍磊嘗試用項目制教學而不再是過去較單純的講授。“《測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想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這也是我給我自己成長提出的‘小目標’”,錢躍磊說。
每次上課,他都會積極與學生互動,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構,不凭据課程章節進行講述,而是以事情過程當中某一個項目的流程來,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學生主動去學的時候目的性就會很是明確,能很快的記住項目的步驟,並能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學習效率就提高了,課改的過程中,我也收獲了许多”,錢躍磊說。課改後,學生的反響不錯無疑讓錢嶽磊吃了“放心丸”。他的學生賈朝陽說:“錢老師會很是耐心地給我們講解,特別注重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他的課堂氛圍很是活躍。”
除了上課,錢老師還帶著學生參加各種比賽。今年他帶著賈朝陽、賴雲露等四位學生參加了全國測繪競賽,獲得了特等獎和一等獎。
“對學生,對學校是離不了,也退不了的”
文學與傳媒學院王曉敏老師的一節課上,在教室不起眼的位置,有一位滿頭銀發的老教師在認真地聽講,做記錄,下課後,回望這身影,卻不知何時已經走遠了。這位老教師就是我校教學督導團成員之一塗白誠老師。王曉敏老師說:“督導團的塗老師是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教室聽課。說實話心裏還是有點忐忑的,但在反饋環節督導組的認真態度和深度點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塗老師對我的課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讓我很受鼓舞,她也真誠地提出了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所以,很是感謝塗老師,也很是感謝學校督導團教師們無私的支付。”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校建设了由離退休教師和在職教師組成的督導團,平時的事情包罗開學巡視、期末的巡考、複查試卷、日常聽課和反饋等。聽課後督導團成員會整理該堂課教師的教課情況並反饋到該老師所在的學院和教師本人,指出他們的不足點和努力的偏向,幫助青年教師們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2012年,從教38年退休的塗白誠老師加入其中。今年上半年她還被邀請重回課堂給本科生上課,她說:“事情時間長了,對學校的情感很深,對學生,對學校是離不了,也退不了的,現在自己還可以繼續發揮余熱!”
塗白誠老師退休前在(旅遊)曆史文化學院擔任專業課教師,教授《曆史文選》《教學法》《技术訓練》等多門課程。退休後依然心系學校,擔任了該院特聘黨建組織員、關心下一代事情委員會副主任等,2016年以來擔任校關心下一代事情委員會副秘書長。“作爲一名教師,可以一直爲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學校建設得更好,讓學生覺得學校像家一樣溫暖,將來對母校更留戀一些,即便已退休,這也是我十分願意去做的。”塗白誠告訴記者。
我們采訪到的只是部门教師,他們是我校衆多優秀教師的代表。這條平凡的路上,有几多祝福,就有几多的奉獻與責任。這是一條平凡之路,更是一條在沿途開花結果的特殊之路。謹以此文,祝福所有老師。
◆文字記者:朱琳、呂小梅、陶樂、張丙臣、陳爽、趙閃閃、徐雅婷、樊璐瑤、趙潔、侯偉娜、張雨晴、束春傑;
視頻攝制:劉雪鋒、鍾偉超、張夢潔、耿世偉、王彥钊、楊婷、楊梓楓、田沛、張怡、陳晨。
特別感謝:人事處、科技處、教務處、離退休事情處、文學與傳媒學院、法政學院、新质料與能源學院、城鄉規劃與園林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配合采訪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