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如今的‘機器代人’,用五谷養育生命的祖先,教天下之民以稼穑,讓中華血脈代代相傳,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赓續綿延……”在中南五省高校博物館講解大賽決賽上,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講解員、該校學生郭鑫萌深情講述了該館的珍貴藏品“曲轅犁”及其背後蘊含的農耕文化故事,贏得現場評委和觀衆的高度認可,榮獲大賽唯一的“最美人氣獎”,學校“文化育人”又添新结果。

深挖農耕資源,創新育人載體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農博館”)是許昌學院2010年開始建設的“農耕文化”主題的博物館。自農博館建成以來,學校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感知傳統農耕、留住鄉愁情懷爲切入點,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教育、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教育爲重心,開設了“農耕文化與民族複興”等校本課程,創建了“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學社”等志願者社團,構建“研學農耕·讀懂中國”等實踐教育課程體系,將農耕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三個課堂”、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精神”“中國门路”“民族複興”“文化自信”等重要命題的深刻內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增強了學校立德樹人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講好農耕故事,突出育人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學校充实利用農博館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強化文化自信。農博館緊密結合黨和國家時政教育熱點,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許昌學院櫻花文化節等時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美德。
2023年8月,來自全省19所高校的50名大學生來到農博館,開啓“農耕文化研學與勞動實踐”之旅,5天的課程與實踐中,他們探農博、制繩子、下粉條、耍社火、打土坯、賞鈞瓷、訪古村,在“看、聽、做、悟”的文化盛宴中傳承農耕勞動技术,拓展綜合實踐能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新聞鏈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32950250719988940847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