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科技創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高校科技創新要立足區域结构、學科專業優勢和科研團隊實力,推動産學研用融合貫通。近年來,許昌學院黨政班子強力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校、人才強校戰略,強化科研體制機制創新,依托科研創新平台堅實基礎、發揮科研創新團隊人才優勢,植根中原大地高教沃土,顯著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添加科技引擎。

許昌學院黨委書記闫紀建(中)等領導配合爲《中原農耕文化》叢書揭幕

許昌學院院長嶽修峰(中)參加指導校學科及科研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活動
汇聚科技创新人才 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科研團隊是科技創新的骨幹力量。許昌學院通過組建創新型科研團隊不斷彙聚優秀人才、整合科技資源、搭建創新平台,催生高質量創新结果,助推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目前已經組建由3名中原學者領銜的碩士培育學科科研團隊。該校科學研究圍繞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打造质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3個碩士培育學科,分別由鄭直、姚致清、黃繼紅3位中原學者擔綱組建科研創新團隊。河南省科技廳于2020年10月批准鄭直教授在上市公司黃河旋風設立首批中原學者事情站,實現了高校與企業間的科技協同創新,目前已經爲黃河旋風增加産值8億元,實現利潤8千萬元。另外還組建涵蓋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名河南省特聘教授,1名香江學者,7名河南省創新型科技人才,22名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在內的高層次科研團隊。“微納米結構與應用”研究團隊、“動力學與控制”研究團隊及“河南省低維特色功效质料與應用”“河南省生物標識快檢産品研發”“河南省密碼學與數據宁静理論及應用”等5個團隊入選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食品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納米催化质料與應用”“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等6個團隊入選河南省高校科技暨哲社創新團隊。目前已獲批河南省級別的科技暨哲社創新團隊11個。

許昌學院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現代納米科技與鈞瓷文化傳承完美融合
2012年2月5日,許昌學院把納米鈞瓷科研團隊與著名陶瓷藝術家劉志軍相助燒制的“納鈞—仿宋渣鬥式花盆”捐贈給河南博物院,供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與研究之用。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與捐贈者代表、許昌學院納米鈞瓷科研團隊帶頭人、中原學者鄭直教授現場簽約並頒發證書,該校科研處負責人和納米鈞瓷團隊成員參加儀式。渣鬥式花盆爲傳世鈞官窯經典器型之一,文物原件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此次捐贈的“納鈞—仿宋渣鬥式花盆”,是凭据拍賣原件尺寸和釉色複燒的。該作品爲傳統工藝與科技结果融合的结果,通過科技對傳統工藝的改進與提升,把仿宋鈞官窯的古樸典雅與釉潤如玉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爲了更好地展現宋鈞古件天青釉的韻味,接纳納米氧化鐵作爲呈色劑,對基礎釉進行微觀界面調控,呈色劑疏散越发均勻,有效改善了釉燒過程中釉層的粘度,從而有效降低了流釉,抑制釉層出現縮釉和鬃孔等釉面缺陷,該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作品由學校提供技術和釉料,著名陶瓷藝術家燒制,是許昌學院積極開展應用型科學研究的代表性结果之一。在這件經典傳世作品中貫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四大功效,推動了現代納米科技與鈞瓷文化傳承的貫穿融合,促進了中原文假名片鈞瓷産業發展與鈞瓷文化的傳播推廣。許昌學院將納米鈞瓷發明專利轉讓給大宋官窯股份有限公司,專利實施後企業已累計取得1.5億元的産值和5000多萬元利潤。

許昌學院納鈞團隊燒制的“納鈞—仿宋渣鬥式花盆”捐贈給河南博物院
聚焦自主可控工业学院建设 打造新工科政产学研用新模式
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配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對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現代産業學院是工程人才新需求所催生的新型高校辦學機制,是培養新工科人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重要載體。許昌學院獲批的《面向自主可控信息技術的産業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教育部及河南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區域信息産業,圍繞我國自主可控軟硬件人才培養,針對自主可控人才稀缺、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校企産教融合深度不足等問題。經過一年的研究與探索,項目組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建設和革新:(1)在項目組的推動下,許昌學院于2020年6月建设了鲲鵬産業學院,並于同年9月開辦首屆鲲鵬班,依托集學習、實驗、實訓于一體的華爲雲平台開展教學、學習活動;(2)構建了高校、企業、産業、行業協會多主體人才培養體制,深入推進了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打造了政産學研用價值配合體;(3)接纳“人才共育、過程共管、结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相助機制,聚焦培養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提高了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4)建设了人才培養基礎平台和鲲鵬人才培養專業服務平台相結合的人才生態培養架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接纳多方育人機制,持續優化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形成了“政産學研用”新工科人才培養和鲲鵬生態創新發展閉環。
自項目實施以來,項目組先後獲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省級教研項目、河南省一流課程等教研结果,培養鲲鵬專業人才82名,一次性就業率高達98%,其中10余名學生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長安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繼續深造,共獲得“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黃河鲲鵬開發者大賽等賽事獎項53項。此外,該項目研究结果受到大河網、河南省教育廳新聞辦、許昌晨報、許昌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道,項目研究结果已推廣應用于許昌學院、周口師範學院,安陽工學院和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通過本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實施,許昌學院鲲鵬産業學院培養了適應和引領現代産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紮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協調推進新工科與傳統學科專業的融合發展,培養大批産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爲提高産業競爭力和彙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基于新工科的許昌學院鲲鵬産業學院的探索與建設對許昌學院乃至省內高校學科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項目主持人、許昌學院院長嶽修峰教授体现,許昌學院將緊密結合發展實際,鼎力大举推廣本項目研究结果,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相結合,准確掌握新工科建設內涵,積極革新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结构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新工科專業,提高工科專業的整體建設水平,提升學校複合型人才培養的能力與質量,加速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
强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优化科技创新内生情况
許昌學院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堅持“破四唯”與“立新規”相結合,一是圍繞激勵創造活力,完善目標導向機制;二是圍繞推進産學研結合,完善結合機制;三是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结果轉化機制;四是圍繞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建设健全了産學研相助和科研结果轉化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科研治理制度體系。許昌學院制定年度科研項目經費任務,實施許昌學院國家級科研項目培育基金申報,培養許昌學院校級科研創新團隊,頒布《許昌學院橫向科研項目治理辦法》《許昌學院橫向科研經費治理辦法》,討論《許昌學院教學科研高質量结果獎勵辦法》等30余項科研制度,優化科研结果評價機制。通過加大高層次和標志性科研结果的事情績效權重,不斷強化科研創新的制度保障和激勵力度。注重優化科研治理體制機制,創建良好的科研事情氛圍,調動教師事情積極性。依據國家與河南省相關文件精神,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因地制宜,制定出台相關治理辦法,做好放管服事情,簡化事情流程,提高事情效率,調動教師的科研事情積極性。優化科研項目立項推薦制度,合理評價指標,鼓勵支持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研事情。注重優化科研資源,通過合理整合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等科研資源,確保科研項目的高效有序持續開展。科研制度創新爲許昌學院高質量科研结果的産生注入強大動力,助推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
高校智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产学研用融合领悟
一、建设一個機制:鄉村振興人才保障機制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許昌學院在鄉村振興實踐中,注重通過加強科技引領、實施重心下移、開展服務下沈等活動,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做好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事情。
一是積極開展新時代鄉賢文化研究,推動新鄉賢隊伍建設。依托省級科研平台,學校與地方黨委政府聯合建设了“新時代鄉賢文化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定期舉辦“新鄉賢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研討會,挖掘整理鄉賢文化史料,對先賢編史立傳、提煉新鄉賢文化精粹,出书相關專輯、研究專著,爲開展新鄉賢事迹整理和精神宣傳,提供了有力支持,切實把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结果轉化爲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爲促進全面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貢獻。
二是積極與幫扶地企事業單位相助,開展鄉村振興人才教育培訓。繼續教育學院主動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爲幫扶地培育了200余名具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經營治理水平和一定生産技术的職業經理人,有效滿足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土木工程學院利用學科專業優勢,與幫扶地區聯合開展“建築八大員”以及相關職業資格和技术培訓,累計培訓近2000人。商學院聚焦地方特色産業,通過開設“淘寶、拼多多、京東”網店運營及微商、新媒體運營課程,培育了100余名電商創業人才。
三是積極爲幫扶地區鄉村振興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學校依托河南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基地,發揮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智庫研究功效,每年投入專項資金40余萬元,支持幫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充实調研的基礎上,撰寫的《關于有效鞏固脫貧攻堅结果的提案》《河南省古乡村保護的执法路徑》《鄉賢組織在基層社會矛盾化解中的法治化作用研究》等多篇資政報告,先後被省市有關部門采納和省級領導批示,成爲持續推進鄉村振興事情的重要參考。
四是有效發揮省派“第一書記”作用,助推精准文化扶貧。學校黨委先後選派3位經驗豐富的優秀幹部,到定點幫扶的許昌市建安區艾莊鄉袁莊村任第一書記。幫扶事情取得顯著成效,學校先後被評爲“河南省第一書記選派事情先進單位”“河南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集體嘉獎單位”,3位第一書記中,1人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人被評爲“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首任第一書記的扶貧攻堅事迹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道,依托該校科研團隊爲定點幫扶鄉村開展鎮村建設規劃和鄉村振興規劃提供科技服務。
二、制定一項規劃:傳統鄉村文化保護工程規劃鄉
村蘊含著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景觀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許昌學院通過制定“許昌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傳統鄉村文化保護工程規劃”,爲鄉村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是編輯出书《中原農耕文化》叢書。作爲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基地的學術结果,叢書共分五卷,由社會科學文獻出书社于2021年6月出书。叢書以農耕文化爲切入點,全面呈現了中原地區傳統的農耕生産方式、生活境況、工匠技藝和文化現象,對中原農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是建设鄉村經濟社會變遷物證協同保護機制。幫扶地區的部门當地農戶,存放有農耕時代的勞作器具和生活用具,對研究農耕文明、珍藏農耕記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許昌學院依托河南省唯一“傳承農耕文明史料、開展農耕物件研究”的專題博物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選派專家團隊到幫扶地區,就保護和傳承傳統農耕文化開展宣講和培訓,通過有償的方式收購當地居民的老物件來補貼農戶,成爲當地居民鑒定“寶貝”和科普農耕知識的重要載體。
三是重塑曆史文化遺迹與旅遊産業新融合。學校組織曆史文化與旅遊學科的專業教師,到幫扶地區進行實地检察,提出了依托當地紅色資源,通過對古建築進行修繕與保護,著力打造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陣地的方案,获得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並付諸實踐,建成了面向省內外的紅色培訓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旅遊目的地。
四是建設與當地民俗相協調的鄉村旅遊文化建築群。學校組織曆史、音樂、旅遊、土木工程等專業的教師,多次到幫扶地區進行調研,充实挖掘幫扶地區有記載的詩賦歌謠、戲曲舞蹈、民間雜耍、特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民俗文化資源,提出“將當地民俗特色鮮明的豆腐坊、茶坊、面坊、藥坊等傳統手事情坊沿街结构,形成地方特色文化街”,“搭建民俗文化展示舞台,演繹展現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等戰略設想,已經被有關部門批准立項並實施。
三、形成一套體系:助推鄉村振興新産業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文化振興要以文興産。許昌學院積極引導和扶持鄉村振興産業發展,探索助推鄉村新産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切實增強鄉村産業的“自我造血功效”。
一是加強黨建引領,做好政治文化建設事情。學校選派駐村幫扶幹部統籌鄉村文化振興事情,將全民藝術普及與鄉村文化振興聯動推進,鼎力大举開展“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第一書記上黨課”等學習教育活動,籌建了“紅色網絡教育家園”,開辟了“黨建文化一條街”,提高了黨員幹部理論水平和事情能力,幫扶村獲得“許昌市黨建200強村”“許昌市文明村鎮”“河南省衛生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二是創新文演形式,提升文化振興新高度。學校智庫研究機構成員到幫扶地開展深度調研,挖掘當地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实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衆、純化民風中的作用,依托專業優勢創作了一批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影視文化作品——以曆史爲脈、民俗爲魂,運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接纳360°環幕立體電影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幫扶地區的曆史發展和民俗文化,深受好評。
三是融合農商文旅,延伸創意農業産業鏈。學校組織重點學科科研團隊中食品、農藝、營銷等專業的老師,深入幫扶地區,對手工業家庭、食用菌種植農戶等致富帶頭人進行精准指導,利用“鄉村就業扶貧車間”動員困難戶和脫貧戶等200余人實現“村內就業”,鼓勵開展“扶貧文化特色標識”商標注冊、利用電商平台進行線上銷售,幫扶地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年增收益20余萬元、在村經營農戶年均收入增長近60%。
新聞鏈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10/25/node_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