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昌學院東北角,有一片農耕文化體驗園。每逢周六,來自差异專業的師生們手握農具、兩兩配合,揮鋤翻土、播種育苗、記錄數據……這裏正是許昌學院新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研學農耕·讀懂中國”的生動課堂。
與其他課程差异,該課程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們參與開墾土地、播種、施肥、收割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傳統農耕技術,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爲傳承農耕文化打開了一扇全新窗口。

聚焦农耕 在锄镰犁耙间耕读中国
談及課程的開設初衷,課程負責人、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副館長朱志浩說,作爲依托學校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勞動體驗爲主的通識類選修課,該課程以“農耕文化”爲主題,精心設置了農耕勞作、實踐體驗、考察調研、文化傳承等四大課程模塊,引導學生們“聽、看、做、悟”,從而實現文化傳承、實踐體驗、勞動教育、能力拓展等綜合目標。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自2010年建成以來,便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教育等爲重心,開設了“農耕文化與民族複興”等校本課程,將農耕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三個課堂”、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這門課程,正是在此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課程顧問汪慶華体现:“我們親身經曆過傳統農耕時代,算是‘末代農耕人’,希望通過課程的沈浸式體驗,能夠讓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耕讀傳家'的深刻內涵。”
扎根田间 在泥土芬芳中践行真知
“注意!移栽秧苗時要連根帶土”,在農耕文化體驗園的課堂上,老師們一邊示範,一邊耐心細致地講解農事操作的要點。結合農作物生長規律,該課程分別設置了黃瓜、番茄、向日葵等差异作物區域,學生們按小組分工協作,通過親身參與一系列農事活動和實踐體驗,直觀感受農作物生長的全過程,在勞作中了解傳統農耕技術,領悟傳統農耕智慧。
除了校內教學,課程團隊還帶領學生們走出校門。在許昌市陳曹鄉許東村,師生們參觀射鹿台遺址,傾聽當地老人講述古老的農耕故事;觀摩現代化農田與蘑菇大棚,領略科技賦能的現代農業魅力。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館員、教學團隊成員高明体现:“這種對比教學,能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農耕文明的演進曆程,引導他們在現代農業中感悟傳統農耕的艱辛,堅定文化自信。”
汗浸土壤 在躬身劳作中收获生长
在考核方式上,該課程接纳“過程性評價+结果展示”模式,老師結合學生們平日的田間表現、收獲果實的巨细几多綜合評價。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下,大地成了最生動的教科書。
“以前我覺得勞動只需要支付體力就行,但通過課程的實際耕作,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只有親手操作,才气確認自己的認知是否正確。”2023級馬克思主義學院胡佳怡說。

劳动的馈赠不仅在于知识的落地,更在于思维的重塑。农耕文化体验园里的作物迎来一茬又一茬丰收,加入课程的学生们也完成着精神层面的拔节生长。这块“一亩三分地”,正成为学校“五育融合”的创新试验田。(展睿 黄珊珊 王怡桢/文 唐郁东李秋萍/图)
新聞鏈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5489394818429747253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