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許昌學院:把社火文化搬進高校課堂

    作者: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編輯:孫旭濤 浏覽量: 日期:2025-06-06

    “舞動獅頭時,手臂發力,要有節奏感,轉體動作要利落,馬步要紮穩,眼睛跟著獅頭動,要有精氣神”……近日,在許昌學院羽飛田徑場上,一群大學生正在國家一級武術運動員劉朝生的指導下,學習舞獅的基本動作,沈浸式感受舞獅藝術的獨特魅力。

    這生動的一幕正是許昌學院通識類研學選修課程“非遺裏的煙火人間——社火文化研習”中的實踐教學環節。該課程面向學校全體學生開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社火文化爲研究對象,巧妙融合音樂、工藝美術、舞蹈、體育、戲曲等多種元素,引導學生參與社火道具制作等勞動實踐體驗,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提升文化自信,激發文化創新熱情。

    深挖鄉土瑰寶:解碼地域社火文化基因

    在許昌,社火文化是镌刻著地域記憶的文化瑰寶。其中,建安區靈井鎮霍莊村傳承140余年的社火道具制作技藝尤爲突出,其産品行銷全國,市場份額占比高達70%。

    作爲紮根許昌的地方高校,許昌學院一直以來致力于傳承和弘揚社火文化。從開展學術研究、出书專題圖冊,到積極推動校企共建曹魏古城社火文化博物館研學基地、搭建産學研一體化平台,學校在社火文化領域積累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紮實的學術基礎。在此基礎上,許昌學院通識選修課程“非遺裏的煙火人間——社火文化研習”應運而生。

    該課程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謝依楠,在談及課程開設初衷時体现:“社火是紮根民間的鮮活文化,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傳遞給年輕一代。”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該課程大膽打破學科壁壘,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聯合音樂舞蹈學院、體育學院、大學科技園等多個單位,並攜手非遺傳承人、戲曲社團,配合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爲課程多元化教學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教學內容上,教學團隊精心構建八大教學模塊,內容豐富多元。從解碼“文化使命”中的社火根魂,到探索“鑼鼓喧天”的節奏韻律,從感受“東方美學”的色彩碰撞,到體驗“以勞啓智”的非遺制作,課程全方位展現了社火文化的多元魅力。

    教學團隊主講教師之一、音樂舞蹈學院舞蹈教研室主任李樂,主要負責講解社火舞蹈部门。她感伤道:“社火中的舞蹈元素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內涵,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下去。”

    今年是“非遺裏的煙火人間——社火文化研習”課程開課的第二個學期。經過前期全校遴選,最終40名專業各異、充滿探索熱情且對社火感興趣的學子入選,開啓社火文化的研習之旅。這門深度融合理論教學、非遺體驗與實踐創作的課程,成爲青年學子觸摸傳統文化脈搏、厚植文化自信的全新窗口。

    零距離觸碰非遺:沈浸式研習與實踐

    5月11日,課程團隊師生來到河南省京劇藝術中心,聯合舉辦藝術交流活動,共建通識課程研學基地。當天,河南省京劇藝術中心副主任張帥、蘇靜、白少傑攜優秀演職員代表,不僅爲許昌學院師生帶來了精彩的京劇經典唱段展演,還詳細介紹了京劇藝術“四功五法”等基礎知識。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邀請部门同學上台,手把手教他們學習京劇動作,體驗京劇藝術魅力。

    在課程實踐環節,同學們被分爲五組,與京劇演員老師一對一展開分組學習,沈浸式體驗武生、老生、花旦、小生等差异京劇行當。在演員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同學們一招一式學得有模有樣,真正將對京劇的理解從理論層面延伸到實踐之中。

    2024級食品與藥學院張念念看完京劇演出後深受震撼,她激動地說:“京劇演員們用日複一日打磨的精湛技藝,勾起了我的兒時記憶,讓人熱淚盈眶,難以忘懷。”同樣來自該學院的張亞楠也体现:“這次課程,讓從未接觸京劇領域的我逐漸喜歡上了它,能和京劇演員老師們面對面交流學習,我感应很是榮幸。”

    沈浸式研習的魅力遠不止于京劇藝術。當同學們親手繪制馬勺臉譜時,筆尖流淌的不僅是色彩,更是對傳統美學的重新诠釋;鼓點聲中衆人默契完成舞龍動作,凝聚的不僅是團隊協作的力量,更是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這種“零距離”的體驗,打破了書本與現實的壁壘,讓京劇的唱念做打、社火的熱鬧歡騰,真正成爲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記憶。

    正如教學團隊主講教師之一、文史與傳媒學院教師程曉涵所說:“社火代表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鄉土文化的自信、自豪。在社火演出場域中,曆史、現在、未來完成了時空對話,配合鑄就了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

    踏響文化足音:在傳統煙火中收獲成長

    經過一學期對社火文化的深入探索和追尋,同學們不僅系統了解了傳統社火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更對社火文化形成了全新的認知和感悟。

    “這門課程爲我打開了認識傳統藝術的全新窗口,讓我體會到了社火文化的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社火、了解社火、傳承社火文化。”

    “課程從戲曲、舞蹈、道具等多方面展開,讓我對社火有了立體化認識。”

    在課程的結課答辯會上,同學們紛紛結合一學期的學習體驗和感悟,表達著在社火文化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收獲。

    在日常教學之外,課程團隊還利用春節假期開展了“記錄·傳承——家鄉社火故事我來講”主題思政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走訪自己家鄉的社火項目,講述家鄉的社火故事,進而深入挖掘社火文化內涵。

    2024級數理學院闫奇勇憑借作品“甘肅社火:黃土高原上的狂歡”榮獲一等獎。談及家鄉甘肅時,他体现:“每年春節,家鄉都會舉辦社火活動。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越发深刻地體會到了傳統社火的魅力,甚至萌生了參與社火演出的想法。”他介紹,作爲黃土高原地區民俗的當代傳承,甘肅社火極具地方特色。其中踩高跷、高葉舞、太平鼓、跑旱船等社火元素,不僅是精彩的民俗演出形式,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据了解,该课程将增设更多富厚的社火文化体验环节,并筹备建设特色社火社团,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恒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范思雨 孙雪婷)

    新聞鏈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45201465335087104053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