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提升在行動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專題新聞

【內涵提升在行動】系列报道之一:聚焦“應用”,課堂悄然“變臉”

作者:鍾偉平來源: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鍾偉平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19-06-17

【编者按】当前,全面深化革新、着力内涵生长,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学校提速生长的新航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凸显“内涵提升、革新创新、开放融合”三大战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提质、人才队伍汇聚、办学特色凝练、大学文化厚植、治理能力提高六大工程,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的新命题。今日起,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将在校内各媒体平台推出“內涵提升在行動”专题系列报道,深入走访、融媒报道学校各单元在党建与思政教育、教育教学革新、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引领、文化传承、校园文化、治理服务等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经验、新结果,为全校师生鼓足劲头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凝聚力量。本期推出第一篇《聚焦“應用”,課堂悄然“變臉”》。

 

聚焦“應用”,課堂悄然“變臉”

 

近年来,PP电子学院坚持“學生中心、成效导向、产教融合、连续革新”的理念,鼎力大举推进教学领域系统化革新,“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创新计划”“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通识教育革新计划”等革新项目连续推进,课程建设体系不停优化,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應用型”爲課程革新注入新動力

許昌學院應用型課程百花齊放》《許昌學院寫作課成“搶手課”》 《攀樹你會嗎?許昌這所高校開設攀樹課程》……,2018年以來,《河南日報》《大河報》等媒體多次對我校課程革新進行報道,向外界展示了我校近年來課程革新的成效。

2018年4月起,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也专门在校媒平台开设了“许院听课录”专題,系列報道了一批深受學生喜爱、充满创新力、注重“应用”的课堂。如其中的《一門設計課的“數字經”》一文就對設計藝術學院《包裝設計》課的革新進行了報道。該課程授课教師对传统的教学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以项目需求为参考来整合知识模块,得出新的行动教学体系,而學生则要完成市场调研、项目构想、方案设计、结果制作、产物评价等事情步骤,原来教師“按部就班”教学的理论知识被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变得越发“有的放矢”。该课也成为我校首批应用型课程革新项目之一。

 多家媒體關注我校教學革新

如今,我校不少传统专业课“变脸”应用型,如城乡计划园林学院的《风物园林设计》课,革新后也受到了學生的好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主讲教師李满园、毕翼飞等对这门传统课程进行了以“项目驱动”为主要特点的课程重构。一个学期72个学时的课程被分成“小庭园设计、都市广场及绿地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及湿地综合景观设计”四个情境(设计项目),每个情境(项目)又分任务部署、知识储蓄、项目调研、项目讨论与看法设计、详细设计、项目汇报、结果展示七大“实施步骤”。为學生的“学”设置了真实情境,让學生在“真题真做”中真正掌握风物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操技术。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课程革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要害一环,“學生中心、成效导向、产教融合、连续革新”成为教学革新顶层设计的焦点要素。学校实施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强调凭据OBE理念对传统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使生产链与课程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并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整体设计素质教育模块、知识学习模块、能力实践模块,构建了新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通識課“脫水”變“金課” 

在许多大學生眼里,通识类课程成了“水课”的代名词,许多人认为,通识类课程上课不需要好好听、课后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考试走个过场、最后却容易得高分。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PP电子学院没少在通识课的“脱水”上下功夫。

本学期开设的艺术实践类通识焦点课程“合唱”一开课就受到了學生的青睐。6月6日,“合唱”课程的主讲老师李瑞娇领导着来自差异学院、差异专业的135名學生举行了教学汇报音乐会,声情并茂地演绎了《意大利波尔卡》《天边》、《大鱼》《祖国万岁》等多个经典曲目。加入演出學生纷纷体现,从不懂乐理知识,到能站在舞台上尽情演唱,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

本学期,学校教务处筹备一年多的写作必修课《思维与写作》也正式列入了课表,泛起在宽大學生面前。“思维不神秘”“金字塔里有秘密”“结构化写作初探索”“结构化写作进阶”“文字不游戏”“来给文章化个妆”“我用文字讲原理”“离开新手村,踏入新征程”八个充满“趣味儿”的专题似乎开启了一场写作的“奇妙之旅”,几周下来,同学们大叫“过瘾”。

 “許院聽課錄”報道過的部门創新課堂

而在此之前,学校就已经开设了多门基于差异场景的多元化写作课程。课程接纳项目制、主题式的教学要领,让學生在学中写,在写中学,如《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经典阅读与原创写作》《乡愁里的PP电子》等课程,都受到了學生的喜爱,如今PP电子学院已经开端形成“必修+多元化选修”的通识类写作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开端凝练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有PP电子学院特色的本科生通识焦点素养,并据此重新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明确了优先培育 “批判性思维”“口语表达”“创意写作”“经典阅读”“艺术实践”“绿色素养”等通识焦点素养,开发了系列通识焦点课程,引进了知名大学400余门线上课程,努力打造“优质线上+精品线下”的通识课程资源,逐步形成了“场景多样、时段开放、方式灵活、注重实效”的多样化、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通识课正成为引发學生学习热情、提升學生综合素养、培育PP电子学院特色、构建學生“知识-能力-素养”的重要平台。

課堂革命”煥發教學新活力

学校实施了“课堂教学范式革新计划”,着力推进OBE理念在课程教学层面的落实,深度审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专业人才结业要求”的逻辑支撑结构,强调从“教師教得好”到“學生学得好”的转变。

如今,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在該校得以廣泛推廣,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新的教學方式获得普遍認同。“許院聽課錄”專題報道中,《“意外演出課”的意外收獲》《把课堂“交”给學生》《“微课堂”里做文章》《上課學“爬樹”體驗潮運動》等報道從微觀層面挖掘了我校課堂教學範式革新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個案”,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師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教師教学创新大赛” 吸引了众多教師参赛

学校把原有的“教師课堂教学大奖赛”“教師实践教学大奖赛”更名为“教師教学创新大赛”,要求教師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重构、教学历程组织、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进行革新与创新。在2018年教師教学创新大赛中,共有91位教師加入角逐,先后有近2000名學生到现场听课观摩,从角逐历程来看,参赛教師均能从“专业、课程、目标、内容、要领、手段、评价”的逻辑关系进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历程均能突出學生主体职位,以學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运动,以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为切入点,通过团队相助、分组讨论、现场演示、角色饰演等要领进行知识教授和能力培养,再配合以雨课堂、微助教、课堂派等现代化课堂互动工具,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學生学习热情高涨,展现了新型课堂教学的魅力。

(本文原載于河南高教公衆號,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osPiTMzjsPYQXVNVfCICnQ)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