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師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學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
讓思政課“活”起來
——許昌學院思政教育革新創新的實踐與探索

让思政课活起来,做到与學生心连心,才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才气到达东风化雨、润物无声。近年来,PP电子学院不停深化思想政治课革新创新,推动思想政治课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从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和社会,建设起“课堂互动+校内协同+社会联通”的“大思政”事情花样,引发了思政教育事情的活力。
牢牢抓住課堂主陣地、主渠道
遵规则有高度、善思考有深度、讲要领有温度,近年来PP电子学院在思政课的革新创新上狠下功夫,努力使有意义的课堂变得有意思,让學生爱听、爱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師慕旗娟的“三微课堂”受到了许多的學生的喜爱。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执法基础》课上,课程被分为差异的专题,學生自主组建团队,并通过微课、微剧、微辩说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看法与对该专题的认识,學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而慕旗娟老师的课堂“转型”,只是该校思政课革新创新的“个例”。如今,教師纷纷投身革新创新,努力推进知识体系向學生认知体系、价值引领的转化。在教学形式上,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得以广泛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思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思政课的“活”还体现在实践课堂上。2019年6月,中央电视台以《一群小燕子,改变一村人》为题,报道了我校文学与传媒院王焱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師刘镭领导學生发现、掩护崖沙燕,并资助PP电子市建安区刘王寨村恢复情况生态的事迹。师生们经常深入到社区、企业、农村,以专题调研的方式进行社会视察。刘镭和學生们正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意外”发现了因生态受损“无家可归”的崖沙燕,并因势利导,把思政课搬到了田间地头,引导學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学校还设计了许多學生乐于加入的“运动课堂”。“真理的味道很是甜”,这是同学们加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角逐后的感受。学校每年举办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著作朗诵读角逐等运动,同学们从中体悟到经典著作的魅力,并掀起了读原著、读经典的热潮。
在不斷“磨煉”思政課堂的同時,學校要求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課堂思政”作用,形成協同效應。
城乡计划与园林学院韩冰雪老师的《中国地理》课,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与环节,使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无缝”连接。授课教師提出了“相助维度、小组维度、职场维度、职业精神培养和家国情怀”五个维度的育人计划,以小组讨论、竞赛、项目式教学等增强对學生的辩证思维、教師职业道德的培养,向學生们转达人地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生长的理念。在素材和案例选取上,通过解说教材以外的“中国名片”高铁、“一带一路”倡议、“南水北调”工程等引发學生学习兴趣,同时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大国”自豪感。
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学革新进行了立项,《情况影响评价》《中国地理》《民法学》《中国文化通论》等50门课程成为学校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革新研究专项项目。
思政课程用真理的强鼎力大举量引导學生,突出系统性,课程思政将育人目标润物无声融入日常教学,突出奇特性,二者结合带来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叠加效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携手并进,擦亮了所有课程的“育人底色”。
積極挖潛校內思政資源
校园是思政课最直接的延伸,打破教室的限制,充实挖掘校园内的思政资源,使每个成员都主动担负起育人责任,使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学习生活的时时随处,这为思政课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历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实发挥专业教師、党政干部、机关治理、工勤服务等各个岗位的育人职责,推动育人事情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党建团学、文化建设、文明建设、治理服务等事情的融合,多渠道、系统化、立体化实施育人事情。
“充实发挥好高校领导干部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深入一线联系學生,引导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一定要求,也是推动形成育人协力的要害所在。”党委书记闫纪建说。作为党委书记,闫纪建也走上思政讲台,面向學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受到了學生的接待。
“第一次与校长面劈面,是在校长午餐会上,他嘱咐我们要多看原著,推荐了《资本论》等经典作品,并和我们约定下一次晤面时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大二學生李紫琪说。院长岳修峰经常通过午餐会、座谈会、念书会等形式走近學生,与同学们“面劈面”谈心。
“面劈面·心连心”校领导联系青年制度是学校实施“莲芯有我”成才计划、创新思政课模式的一次全新实验,学校领导每学期要为學生讲一堂思政课、举行一次接待日、联系一个团体、加入一次运动、召开一次座谈会、共进一次午餐,成了名符其实的“纷歧样”的思政课。
在校領導帶頭下,全員參與的思政花样愈見清晰。不僅如此,如今的許昌學院處處散發著“思政味道”,處處皆是思政課堂。學校積極挖掘校園思政教育資源,結合自身特色,鼎力大举推進校園文化育人、社團活動育人和志願服務育人,在全程、全方位育人上做足了“文章”。
学校凭据學生在校期间差异阶段特点,精心设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结业生教育、基础文明教育等等,激励學生自觉把小我私家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富厚多彩的校园文化运动中,寓教于乐,正面引导。如學生社团文化暨科技运动节、樱花文化艺术节、职业计划设计大赛、企业家大讲堂、就业论坛、思想列车等一批融创新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品牌,为宽大學生提供了发挥兴趣特长的舞台,拓展了提高综合素质的空间。
学校以志愿服务运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宽大师生做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流传者、模范践行者。PP电子学院编外雷锋营是PP电子市最大的志愿服务群体,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运动12500余次,加入學生19万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6万余小时。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万青年助残行动先进团体”“河南省首届优秀志愿服务团体”“河南省扶贫助残先进团体”“河南省红十字会事情先进团体”等诸多荣誉。
学校实施“学园制”革新,构建起了“学校—學生公寓园区(学园)—楼栋—楼层—寝室”5个层级的公寓學生事情框架,将思政课“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末端”,努力把學生生活园区建成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效于一体的重要育人阵地。
互联网时代,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PP电子学院构建了以党建为主题的“先锋网”、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立徳网”、以學生事情为主题的“励志网”、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荷花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文明网”等“五网五平台”,引领學生在互联网上唱响主旋律、流传正能量。“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事情的一个品牌。
學校還激勵各二級學院黨總支結合實際,打造“一院一品”。旅遊學院的“火炬工程”、外國語學院的“薪火工程”、電氣工程學院的“書記沙龍”、音樂舞蹈學院的“紅色經典”劇場等各具特色的育人事情品牌,爲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範本。
邁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
真正使思政课入脑入心有实效,还应买通学校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學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在这“特殊”的课堂上,受教育、求真知、长才干、做孝敬。PP电子学院师生在红色基地、乡村社区、行业企业等校外辽阔的大课堂上收获了启迪与力量。
学校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等地建设了红色教育基地,让學生在红色基地亲身体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學生来到大别山区,走进许世友将军家乡、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重温革命岁月,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坚定的革命信仰。同学们说,“以前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更多的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而亲身体悟深深触动了我们,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近年来,精准扶贫作为一个社会“实题”摆在了青年學生面前,师生们走进乡村,找到了直接服务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在内乡县灌涨镇、马山口镇,该校旅游、城乡计划、电子商务等专业师生经过调研,提出依托宛西殉难烈士纪念亭、原南阳地委、行署旧址等,挖掘重塑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干部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并进行特色计划设计,鼎力大举资助其生长乡村旅游项目。學生们多次奔赴结对帮扶点,开展义务支教、乡村调研、土壤分析丈量、提升村容村貌等运动。
社会实践运动也成为买通学校与社会思政资源的有利平台。2020年暑假,围绕“八方援”脱贫攻坚行动、“强体魄”康健防疫行动、“绿民俗”生态环保行动、“梦之声”思想引领行动、“创出彩”创新创业行动、“暖莲城”志愿服务行动、“行未来”顶岗见习行动、“忆同窗”校友寻访行动等八个运动版块,学校组建了486支实践团队,學生8000余人前往全国多个省份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运动。社会大课堂的东风化雨,滋润了一批批青年學生的心灵。
事實證明,思政課不應被限制在課堂中,更應該在校園裏、網絡上、社會中挖掘資源。高校只有將立德樹人作爲立身之本,貫通課堂、校園、社會思政資源,不斷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熏染力上下功夫,才气切實肩負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