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筑牢教学中心职位,聚焦内涵,深化革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峥嵘初显。学校相继启动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课堂教学革新计划”等,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型课程,翻转课堂、項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中得以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加入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获得普遍认同。不少教師已经投身到教学革新的实践中,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更多的活力。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开设《许院听课录》专题,通过深入走访深受學生喜爱、充满创新力的课堂,从微观层面挖掘课堂教学革新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供借鉴。《许院听课录》也是本学期学校通识类写作课《校园题材新闻写作》的“实题”項目,所有篇目由教師指导、學生采写,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教学结果的一种展示。
體育課+心理學+治理學+社會學……=?
——記我校拓展訓練課程

在许多人的眼中,体育课的任务是向學生教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术,增强其体质,而当体育课+心理学+治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甚至与更多学科融合,这样的“体育课”是否照旧你印象中的体育课?我校的拓展训练课就是这样“多面”的体育课。
走进拓展训练课堂,记者看到,“信任背摔”“盲人方阵”“挑战150”“击鼓颠球”“穿越电网”……,每个項目都新颖、刺激,而學生在这一个个充满“困惑”的情境中,体验困境,并和团队一起对情境中设置的种种“难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一历程中,一堂“体育课”的内涵泛起出了“叠加”的效果,學生的小我私家潜力、团队协作、意志磨练、解决问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都在一场场刺激的“游戏”中悄然生长。
一門體育課的“絕佳口碑”
长木板、大木块、羽毛球、鸡蛋、眼罩,记者看到,这些再平常不外的物品成了体育学院教師刘振坤课堂上常见的体育“器材”。一个班的學生被分为三组,划分被命名为盲人岛(岛上的所有人都为盲人)、哑巴岛(岛上的所有人都为哑巴)和珍珠岛 (正凡人的岛),他们要划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手中的工具,凭据一定的规则,相互相助,在划定时间内配合完成任务。
劉振坤介紹,在拓展訓練課程中,像這樣有趣、參與性強的項目许多,目的是使學習者有更多的機會在暗含理論的活動項目中體驗與感悟,在活動後鞏固那些終身難忘的經驗,好比,各人會發現團隊相助很重要,有效溝通、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等對解決問題來說至關重要,並通過分享總結使新的知識經驗能夠融入生活並爲之服務。

同學們配合完成“孤島求生”項目
这样的体育课似乎自带“易火体质”,而事实上,它是靠“实力口碑”成为了學生心中的“宝藏”课程。据了解,每个学期能够“抢”到这门课的學生或许有360名左右,大一學生在第一学期选课时几多带有一些盲目性,他们往往真正进入课堂后才发现这门课原来如此有趣,收获凌驾预想。经过一个学期已选课學生的“口碑”相传,拓展训练课变得格外“抢手”。
“要是大二可以再修一次拓展训练课就好了!”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學生黄雯大一已经修完了课程,但仍意犹未尽。据了解,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为“抢”不到课,多次找老师申请。
以體育爲載體的融合教育
劉振坤老師認爲,將拓展訓練引入體育課堂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的须要補充,也是將多學科與體育結合進行融合教育的有益嘗試,大學體育課,應越发全面地體現體育功效,不僅體現身體方面的學習與訓練,更應該以體育爲媒介,開展心理、社會適應方面的教育,使體育的外延不斷擴大充實。
2014年我校在《体育与康健》公共必修课中加设拓展训练课程,与原来的篮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啦啦操、武术、定向越野等17个項目一起,成为可供學生自主选择的体育课項目。拓展训练课程中融入了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治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差异学科的知识,体验、经验分享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

同学们配合完成“神笔马良”項目(要求用团队中所有成员名字中的一个字或多个字进行诗歌创作,并完成书写)
“在挑战150項目中,我们需要在150秒内完成五个項目组成的通关,我们的团队要制定自己的计划攻克各个难关。这个任务虽困难,但各人在相互相助的摸索中意识到,原来我们中的每一小我私家都是不行或缺的。”城乡计划与园林学院2018级學生李園說。
而任务没有完成就意味着一无所获吗?事实并不是如此。刘振坤介绍,挑战150項目虽然很少有人乐成,但老师会引导學生反思问题所在,找出症结制后订新的解决方案,所以纵然任务失败各人也会有许多收获。
课堂上學生是“主角”,老师将饰演组织者、宁静治理员和视察者的角色。每个項目结束后,老师会部署分享环节,加入者要与其它体验或视察过相同运动的人分享感受,并与其他人进行探讨、交流。老师再进一步引导,以资助加入者进一步界说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
“在掃雷的遊戲中,我們小心翼翼地嘗試了多種曲折的路線都以失敗告終,即將放棄時,一位同學順著一條路一直往前走竟然乐成了!在分享環節,各人積極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後産生共鳴: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之路,不猶豫彷徨,要帶著一份果敢勇往直前。老師最後也對我們分享的內容進行了歸納總結。”2017級中美學前教育專業朱盼盼同學說。
“瞄准”戶外拓展人才新需求
2016年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治理专业开设了新的偏向--户外运动,拓展运动基础课程成为其专业偏向课程之一。与之前针对普系(非体育专业)开设的拓展课差异,本课程不仅更具专业性,而且为學生们开启了就业及生长的新偏向。
谈起设置户外运动偏向及开设拓展训练相关课程的初衷,院长李慧林认为,近年来户外运动迅速升温,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开设户外偏向既是对社会需求进行深条理调研后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量身裁衣”寻求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点的实验,希望为學生未来生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可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户外拓展应用型人才。
記者從《拓展運動基礎課程教學大綱》中看到,該課程的預期學習结果之一是通過學習能夠成爲一名及格的拓展培訓師,具有治理學、組織行爲學、人力資源開發及培訓技術、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團隊搭建的原理與技巧,具有一定的實際事情能力。
“经过专业的学习,我的控场能力、筹谋设计能力、户外生存技术、引导分享能力、体能素质等有明显提升。”该专业2016级學生胡世杰说。
目前在一家海内领先的营地教育机构实习的2016级學生李书慧,作为运动领导者和运动筹谋者以及营地建设者,通过培训,已经能够独立进行运动领导、课程设计、营地建设、营地维护等方面的事情。她说,正是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的实操经验,为实习事情的开展奠基了基础。

學生(左1、左2)在“营动中国”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中领导孩子们勇攀千米峰
像李书慧一样未结业就获得该公司实习时机的另有吴诗淋、杨晓妍等9位學生。该公司卖力人对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同学们乐于学习,勤于思考,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营地运动领导,为企业的生长孝敬了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拓展训练课程相关专业的學生全部获得了全国低级营地指导员资格。2016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的全国大學生“‘三走’赢未来”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中,我校代表队在全国38所高校48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共获得2项第一名,1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
課程之外的“拓展”
如今,我校每年秋季開展的拓展運動會在河南高校中成爲獨創,至今已乐成舉辦3屆,該賽事作爲課程的“延伸”與“拓展”,進一步擴大了拓展訓練課程的影響力。

同學們正在參加拓展運動會“真人cs之求生战场”角逐項目
在2018年10月舉辦的第三屆拓展運動會中,全校有22支參賽代表隊、共計358名運動員參加,“真人cs之求生战场”“旋风跑”“经典項目天梯”等項目更是让學生大叫“太酷了!”“这回终于不再是别人家的学校了!”几年下来,拓展运动已成为深受我校大學生喜爱的小我私家挑战与团队竞赛相结合的户外体验运动。
近年來,我校還建設了2200平方米的素質拓展園,完善了攀岩牆等相關器材設施。除了硬件,相關的軟件設施也緊步跟上,现在该课程的任课教師增至6位,营地的设计提升方案同步推进,这门课程在不停摸索中日趋成熟。
本文系許昌學院通識類寫作課《校園題材新聞寫作》结果
撰文/鍾偉平、趙閃閃、徐雅婷、張夢婷、孟丹、張慧岚;采訪:劉毅、張夢潔、梁小豪、丁佩娟、宋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