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5月18日
是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连续生长”。博物馆作为全球可连续生长的文化驱动力之一,民众教育以及展览筹谋事情,也应当努力以“建设可连续生长、服务社会”为宗旨开展探索和实践。围绕这一主题,PP电子学院中原農耕博物館(以下简称农博馆)提出“罗致农耕文化营养,致力可连续生长社会”的运动口号,筹谋举办一系列运动。

珍藏傳統農耕記憶——中原鄉情民俗攝影展開幕
5
月18日
上午,中原鄉情民俗攝影展在我校農博館正式開幕,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夏挽群、原省作協副主席劉學林、原平頂山市政協副主席潘民中、許昌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盧新運、許昌文聯主席劉平、許昌作協主席劉革雨、許昌學院副院長鄭直等應邀參加開幕式,黨委宣傳部部長潘春彩主持開幕式。黨委副書記馬超致辭,農博館名譽館長汪慶華對我校擬開展的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作了介紹。

此次攝影展是我校黨委宣傳部與許昌民俗攝影家協會聯合舉辦的,是衆多校內外民俗攝影家及攝影愛好者作品的集中展示,有著珍貴的曆史價值,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和文化的幽香。攝影展設有活動展板110幅,牆面牢固展板70幅。每張照片都凝固一個曆史瞬間,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中原鄉情與民俗。現場許多觀衆發出感歎,認爲這樣別有風味的少見的照片,有著“鑒往知來”的深遠意義,因而彌足珍貴。觀衆可以在欣賞、感懷與思考中,領略照片作爲特藏文獻的獨特藝術形式和魅力。
本展览在我校农博馆可免费旅行,展期一周,至5月24日結束。
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韓曉民《民間記憶》專家研討會
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專家團隊成員韓曉民的專著《民間記憶》已由灼烁日報出书社出书發行,這是“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工程”文庫新近推出的首部專著。韓曉民先生自2008年以來,傾注大量心血,深入民間挖掘和研究傳統習俗和農耕文化,以文學的形式把傳統農耕時代的風尚習俗、民間生活狀態和塵封的記憶,鮮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5
月18日
,我校在第三會議室召開專題研討會,特邀著名民俗研究專家夏挽群、著名作家周同賓、劉學林等專家學者40余人參加研討,針對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研究、發掘和珍藏中原農耕記憶、如何深化博物館內涵建設等問題開展深入研討。
歲月無聲,畫作傳情——張本初先生畫作捐贈儀式
5
月18日
,我市畫家張本初先生向我校農博館捐贈了長卷畫作——《紡織圖》。四米長的畫卷上,真切細微地描繪出傳統紡織的整個流程,30多個傳神的人物姿態,令人贊歎不已。張本初說,這幅畫作,寄托著他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和熱愛。“我的母親是遠近聞名的紡織能手,母親紡花、織布的身影早已刻到了我的腦海裏。”張本初說,自己祖孫三代人,都穿過母親紡出來的布做成的衣服。時代的變遷,農村地區的紡車已漸漸退出曆史舞台,張本初意識到,讓後人記得這種逐漸消失的傳統紡織技藝,是對母親最好的紀念。

此外,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農博館還將舉行“中原農耕文化記憶傳承工程”叢書編著推進會、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農博館新進講解員培訓班等系列活動。(攝影:甯智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