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時代青年】非科班身世的演出了專業範兒

作者:贾锋昌 黄岑岭 钟伟平來源:《時代青年 视点》2015年10月刊 編輯:熊德蘭 訪問次數:發布時間:2015-09-28

 

時代青年网讯(贾锋昌 黄岑岭 鍾偉平)816日,第14届“金刺猬”大學生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北京9劇場舉行。1459分,黃洋洋在微信朋友圈裏曬出一張努嘴兒的照片,上寫:“但願……”

一个半小時后,组委会宣布评选结果——本届“金刺猬”大奖由PP电子学院编剧演出教学实验班凭借原创话剧《当归》捧得,黄洋洋也获得本届最佳演员奖。

教學模式的新探索

說起《當歸》,需要從許昌學院的編劇演出教學實驗班開始。

近年來,該校文學與傳媒學院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招生人數相對較多,由此産生一個問題——實踐性課程的落實難度加大。爲此,院系領導認爲,必須探索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培養複合型、應用型與實踐型人才。

2012年,教學實驗班的創辦逐步提上日程。當年12月,实践班以特聘教授王晓凡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青年教師張晶晶相助授课的形式开班。一年后,王晓凡与張晶晶有意相助编、导一部话剧作品,冲刺2015年第14届“金刺猬”大學生戏剧节。《当归》就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袁若娟、郭晓霞二位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学员的加入下开端成型。

30名學員是從全院選出來的,從未上過舞台。這不行怕。沒有演出功底,就練;沒有台詞功底,還練,沒有形體方面的訓練,從頭練。

“因爲熱愛,所以執著”。這是師生們喊出的一個口號。《當歸》劇組建设後,秦曉玉和另一名男生做起了舞台監督,負責道具、燈光、音效等,還要與組委員協調各種事情,事情細致而繁瑣。

朋友圈裏的一系列文字記錄下了這名女孩對戲劇、對舞台監督的熱愛與執著。

69日,秦曉玉寫到:“戲劇是個什麽東西,讓我們來告訴你,它不是東西!”這並非否认,而是蘊含著深深的情感。818日,也就是《當歸》獲獎後的第三天,她再次留下文字:“再怎樣‘榮歸故裏’,還是要搬著所有的道具回到這裏,兩個行李箱滿載‘當歸’”。顯然,這是榮耀。

《當歸》折桂是對教學模式探索的肯定。爲此,學校將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作爲全校重點建設專業,每年撥款8萬元,連續撥付3年,同時,对实验班给予了鼎力大举支持,购置道具,提供演出经费等。

收獲的不僅僅是獎項,還有成長

“我們只順著追逐夢想,卻連自己的根在哪裏都找不著。”這是《當歸》裏孟小魚的台詞。飾演者李琪琪每次演到這一橋段,總按捺不住心中的湧動。她說,參演《當歸》不僅讓她在演出領域入了門,還讓她體驗了生活。“既然找到了喜歡做的事情,就會堅持下去。”李琪琪計劃畢業後從事與戲劇有關的事情。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在劇中饰演母親角色的黃洋洋。這個因畢業退出劇組的22岁女人,计划再次回到北京,回到她最初圆梦的地方。她说,当为舞台、为戏剧而生時,永远觉得年轻。

“大學四年裏讀書太少了,想讓學弟學妹們多讀點書,特別是多看文學作品,少看娛樂節目。”另一名主演、姥姥的飾演者闫樹靜留下了自己的忠告。在別人眼裏,她的小身板裏蘊含著無盡的能量,執著,感性。

饰演富二代的武鵬華至今能回憶起讓他大笑的情節。有一名學員,演出“看女兒,收拾家具”等動作,樣子憨態可掬,把各人逗樂了。這一笑料讓武鵬華明白了學習的意義——爲了心中那點兒夢想,爲了個人價值。他想去北京,感受北漂的魅力。

“在实验班学习,不仅仅是让學生学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价值观方面给予引导。”張晶晶说,“作为青年教師,我自己也收获许多,最大的感伤是与學生如何相处。演出结束后,張晶晶接到差异人的邀请,都被她拒绝了。“不为此外,只是自己给自己作了约定”。張晶晶认为,唯有以此来谢谢袁若娟、王晓凡两位老师对其业务上的指导,以继续教好试验班来谢谢郭晓霞及其他领导的支持。

8月中旬,北京炎热,颁奖会结束当晚,《当归》主创人员去唱歌。浮现在秦晓玉眼前的,是各人为队员过生日時的抱头痛哭,是一起玩通宵到筋疲力尽,是一起在夜里的校园里唱好汉歌,以及一起敲宿管阿姨的门。

“青春這樣度過,才叫無悔。”秦曉玉說。

【鏈接】相關新聞

對話張晶晶:

精神能否找到歸宿是最主要的

記者:介紹一下話劇《當歸》吧。

張晶晶:《當歸》是一部紮根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它把所有問題集中在一個家庭的一天當中,展現出姥姥、怙恃和子女三代人之間雜而有序的關系,講述祖孫三代人背井離鄉而又故土難離,在“歸與不歸”之間難以取舍的故事,是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深刻感知與思考。

記者:《當歸》所反映應該是社會普遍現象?

張晶晶:是的。《当归》的時代特征很明显。这部戏就是三个女人,就是来与去、归与留。母亲、姥姥、女儿,每小我私家都是一个時代,她们精神归宿的困惑是存在的。这些人都处在挣扎之中。我觉得这也是当下中国几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記者:城鎮化過程中,精神能否找到歸宿是很主要的。

張晶晶:在北京時,一些专家看完戏之后就给与了肯定。现场的观众也从戏剧中看到了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戏剧圈子里,《当归》首次提到城镇化历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我们从农民成为都市人,从三线都市人变为一线都市人,在追求梦想、追求经济职位的历程中,精神能否找到真正的归宿?就像剧本最后所说的,我们的根到底在哪里?

PP电子学院地址:中国·河南·PP电子市八一路88号 訒r啵461000 电话:0374-2968866 招生致电:0374-2968818

PP电子学院信息化治理中心 制作 意见与建议请发邮件到 wlzx@xcu.edu.cn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ICP備08001014號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 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