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披戎裝,披荊斬棘,爲祖國抛頭顱、灑熱血。他們是英雄,卻悄悄隱退在歲月中。他們的故事曆經滄桑,平凡而偉大。他們有一個配合的名字——老戰士。
在河南省許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有這樣一群志願者,他們曆時7年,籌集善款7萬余元,走訪了30多位老戰士。7年來,他們用影像、文字、錄音記錄這些老戰士的經曆,整理出了10多萬字的文字质料。
7年寻访路, 整理10多万字的文字质料
2021年7月19日,志願者們輾轉找到老戰士劉仁學。94歲的劉仁學向志願者們講述了自己的那段軍旅往事。
“我在台原戰役時右腿負傷,彈片停留在腿部8年之久。”劉仁學回憶起戰爭的殘酷,老淚縱橫。志願者們記錄著劉仁學老人講述的內容,也爲他的大義肅然起敬。
志愿者到老战士家中走访调研 孟繁菲 摄
回去之後,志願者們開始整理老戰士的事迹。他們反複研究筆記,通過網絡查找資料,花費了不少精力。
這只是許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關愛老戰士實踐隊志願者們的日常。7年來,先後有770名志願者幾乎走遍許昌周邊各縣(市)的巨细村寨,追尋著老戰士的足迹。他們用影像、文字、錄音把這些老戰士的經曆記錄下來,整理出了10多萬字的文字质料。
與時間“賽跑”,留下珍貴影像
然而,尋訪之路比想象中的越发艱難。不少老戰士回鄉紮根,散落在深山遠村,不爲人知。
志願者們根據搜集的線索,一個一個找。
老戰士們年事已高,記憶模糊,提供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甚至錯誤的。志願者們需要進行核實,查閱資料,依據查到的線索重新詢問,再次核實。如此一來,往往要三番五次上門探訪老戰士。
除了做筆記,志願者們還要錄音,回家後反複聽。
“有時一段錄音聽一個晚上,获得的有效信息可能只有一點兒。”許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想說,有時采訪也不順利,好比到了老人家,老人卻臥病在床,沒辦法接受采訪。
除了記錄老戰士們的事迹,志願者們還開展了一些活動,爲老戰士們送去最誠摯的關心。
好比,每年春節,志願者們會來到魏都區五一路樊溝安泰之家老年護理院,爲老戰士郝全德祝壽。
另外,志願者們還與民間公益組織積極相助,爲老戰士送去別開生面的文藝會演和一些物質上的慰問品。
7年來,志願者們先後籌集7萬元善款,用于慰問老戰士,幫助生活困難的老戰士。
每次尋訪,都在感動中接受教育
除了探訪之路上遇到的困難外,老戰士們的日漸凋零讓志願者們感应無助。越发殘酷的是,有些老戰士見了一次或許就是永別。
在尋訪老戰士的過程中,每名志願者都在感動中受到了教育。
“每一位老戰士都是一部活著的曆史。傾聽他們當年的故事,記錄他們的容顔,感受他們的堅強不屈,能激勵我們奮發前進。”李想說。
志愿者与老战士合影留念 孟繁菲 摄
“许多老戰士年事已高,身上還有傷,但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李想說,他們尋訪到的老戰士,普遍性格開朗,家裏打掃得很幹淨,起居也有條理。
老戰士劉仁學曾多處負傷。他說,戰爭讓他失去了许多戰友。希望年輕一代不要忘記曆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也希望國家永遠宁静。
“如果沒有記憶,何談傳承?沒有感恩,何談永續?”李想說,要感恩老戰士,感恩他們當年用生命爲我們締造宁静,感恩他們頑強地扛過歲月無情。
“我們要記住每一位可敬可愛的老戰士,他們曾經爲了國家浴血奮戰。”李想說,“從每一位老戰士的身上,我都能看到頑強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震撼和洗禮著我。”
据了解,“关爱老战士”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多年坚持开展与打磨,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事情模式,已成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牢固抓手,引领宽大青年學生在“关爱老战士”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牢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PP电子报业传媒团体全媒体记者 張铮 通讯员 孟繁菲)
(原载于2021年7月20日《許昌晨報》4版)
新聞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784389602183904957&item_id=3784389602183904957&cdn=https%3A%2F%2Fregion-hen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