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張铮 通讯员 鍾偉平
曆史悠久、土地肥沃的中原大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聚居生息的理想之地。人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在生産、生活中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中原農耕文化。
耕作,不僅是中原農民必備的生存過程,更是他們的人生希望。可是,隨著現代文明的滲透逾越,樸實但顯鸠拙的牛耕技術漸漸淡出曆史舞台,古老的農耕文化也越來越讓年輕人感应陌生和遙遠。
而在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裏,一個個展品再現了中原特有的農耕生活的情景,引領人們感受中原數千年來“衣食之源”的文化印記。
3500多件(套)藏品
講述亘古而悠遠的農耕故事
“遠看一座廟,近看繩吊吊。腳踏木杉板,手拿蓮花鬧。”7月的一天,記者走進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看到一部織布機後,這個謎語便“跳”了出來。
紡花車、織布機,是很長一個時期華夏生産力發展的代表,它是解決人們溫暖問題的唯一途徑。那時,女人從小就要跟著母親學習紡花和織布,這也是鄉村女人必備的本領。這台織布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那漸行漸遠的中原農耕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即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曆史悠久、生生不息。《詩經》有雲:“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萬億及秭。爲酒爲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寥寥數語,爲我們呈現了豐收時節老黎民歡欣鼓舞、禱告慶祝的畫面。
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藏有展品3500多件(套),設有18個室內展廳,分列千秋基業、農耕源流、農耕器具、農耕風貌、時令節氣、收獲儲存、五谷糧菽、糧食加工、紡織衣飾、家居生活、伙食飲食、食品制作、傳統習俗、休閑娛樂、鄉村工匠、農副生産、地方特産、交通運輸、水利浇灌、村鎮民居、農耕嬗變、未來之光22個部门,室外設“傳統文化園”圖片展區。館藏數千幅傳統農耕時代的老照片和大量書籍、賬冊、視頻等資料,爲舉辦展覽和開展研究奠基了堅實基礎。
耧、犁、鋤、耙、蓑衣、草鞋……在這裏,3500余件中原農耕物件爲各人打開了一幅生動真實的中原農耕曆史文化圖,讓各人了解農耕曆史,感念當下幸福生活,暢想高新農業的美好未來。
“古樸的物件勾起了许多回憶,有中原大地遠古先人的智慧結晶,也有近代人民豐富的文化生活,還有小時候做農活兒時的珍貴回憶。中原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歎爲觀止。”參觀者張康凱在留言本上這樣寫道。在這裏,參觀者的留言已經有厚厚的幾十本。
“建安區張潘村的一位老農來了有三四次了,經常一待就是一上午。”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汪慶華說,“他在這兒看什麽呢?其實這些東西他都見過,他看的就是一種情懷。”
“這個博物館的受衆很是廣泛,老年人在這裏能夠追尋過往時光的情思與記憶,青少年在這裏可以感知祖輩的生活狀態,領悟革新開放的重大意義,學者在這裏探究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曆史價值。”汪慶華說。
上山下鄉找“寶貝”
留住漸行漸遠的農耕文化
“欲知華夏農耕事,且看中原稼穑圖”,一走進迎賓廳,這副對聯赫然入目。館內,一尊鐵牛犁地的雕塑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從2010年開始籌建,到2012年開館,再到藏品齊全的專題博物館,汪慶華所帶領的團隊是這段曆史、這些器物的守望者。
“我們這一代人,追根溯源其實都是農民,要始終記住自己從哪裏來。2010年3月,學校黨委和行政領導一致作出決議,要創建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學校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汪慶華說。
“学校其时有两万多名學生,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都是农村出来的。我以为只要发动學生的力量,就能把农耕物件、资料收集起来。”令汪庆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时博物馆的楼都快盖起来了,却没能收集几多农耕物件、资料。他愁得睡不着觉,一次次的全校发动却照旧收获寥寥。
于是,他到學生中间去询问,这一问,才知道许多學生家中的老物件早就随着农村巨大的变迁消失不见;有的學生的家庭中即便有,他们也认不出来。
看來,如果想获得民間“寶貝”,就必須親自去尋找。汪慶華至今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到農戶家去詢問,村民給他指了指家裏的扶棚說,“都在上面呢”。他爬上去之後,從黑黢黢的房間裏找到了落塵許久的“寶貝”。“我記得當時找到的有蒸饅頭的篦子、編的舊草框、犁頭、鋤頭,還有一把油布傘。”這次嘗試給他們帶來了一個重要啓發:那就是要想收到想要的老物件,必須親自下水摸魚,不親自下鄉入戶,就找不到“寶貝”。
由于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展品搜集起來十分困難,但越是展品難搜集,越證明創建這樣的博物館具有须要性和迫切性,越是不能退縮。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2012年開館後的持續搜集,現在該館已經成爲全省乃至全國農耕藏品最全、最爲系統、最接地氣、最具學術價值的專題博物館。
時代與傳統的融合讓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有著密切關系,如生産方式、生態旅遊、生態保護、農産品加工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傳承農耕文化,罗致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有益身分,是發展現代農業重要的精神資源和必不行少的文化滋養。
汪庆华认为,博物馆应当具有四大功效:文物掩护、文化传承、宣教育人、学术研究。现在的學生对于传统农耕时代知之甚少,旅行中原農耕博物館,可以使其了解祖辈的生存状态,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一座建在高校里的博物馆,中原農耕博物館的研究功效日益凸显。为切实“写好”农耕文化这篇大文章,PP电子学院于2014年启动了含有8项子工程的“中原农耕文化影象传承工程”,逐步展开有关事情。
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中心的團隊持續深入河南省各個市縣偏遠農村開展田野調研,獲取了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品级一手质料。前不久,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重要學術结果——《中原農耕文化》(全五卷)出书,真實反映了中原地區傳統農耕生産方式、生活境況、工匠技藝和文化現象等。
許昌學院建設的中原農村發展智庫(大數據)平台入選教育部“曙光計劃”百校工程大數據的焦点節點單位,建设了包罗中原印象村史檔案在內的精確到村的數據查詢系統。此外,該校還建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許昌發展研究院、颍川文化研究中心、許昌中國鈞瓷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形成涉農研究“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