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許昌學院新质料與能源學院本科生劉偉娟和李宗昌的創新實踐課題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應用外貌科學》上,影響因子5.1。劉偉娟和李宗昌爲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
劉偉娟和李宗昌從大學二年級開始,跟隨該院的何偉偉老師開展本科生開放平台實踐課程,選題著眼于研究無機硫離子與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他們發現硫物種可以引起Au@Ag到Au@Ag2S的快速轉變,硫化水平差异伴隨著可調控的外貌等離子體共振吸收和顔色産生。由于硫物種和金屬納米顆粒廣泛用于生物和環境相關體系,這些結果可爲金屬納米顆粒和含硫分子的組合尋找新應用。該項目获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河南省科技創新傑出青年計劃的支持。
在許昌學院新质料與能源學院,像劉偉娟和李宗昌這樣具有一定科研創新能力的本科生還有不少,這也成爲該院近年來科研反哺教學、進行創新人才培養探索的顯性成效之一。
在该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中,起到要害作用的是一门叫做“开放平台创新实践”的课程。记者了解到,该院所有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就经过双向选择进入老师的实验室,教師依托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训课题,对學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培养,课程分基础训练、技术提升和创新设计等三个实施阶段,占6个学分。从2011年起,“开放平台创新实践”课程被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这门课成为该院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一个有效抓手。
本科生王家稷等在開放平台創新實踐課上選擇了楊曉剛老師的實驗室,他們在老師指導下,發現利用草酸作爲傳輸劑、以硝酸鈉作爲外貌電荷調控劑,將鐵鏽通過水熱法傳輸到FTO導電薄膜上,“變廢爲寶”制備获得具有(光)電活性的氧化鐵薄膜,並乐成應用于光電或電催化剖析水制氫的陽極质料。該項目發表在《ACSSustain-ableChem.Eng.》期刊上,影響因子6.1,王家稷是第一作者。
此外,2011級張蕾和2013級劉富生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DaltonTransactions》和《Micro&NanoLetters》上發表學術論文。
“开放平台创新实践”课程还成为该院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催化剂”。2014年,该院以“地方高校转型生长配景下理工科學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为题目获批了省级教学革新重点项目立项,形成了全体本科生和全体教師加入的“质料之星创新实践平台”课程,并在项目结题后连续完善,将教改结果逐步向全校和其他同类院校推广应用,构建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OPCE”体系。
事实证明,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成效显著,學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获得提升。近年来,该院在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发现专利3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學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學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學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角逐中获国家级奖励32项,省部级奖励29项。
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搭建以校企相助为基础的创新平台,并将此延伸为开发和实施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平台,使创新人才培养从课堂、校园走向了社会更辽阔的空间。超硬质料是PP电子的四大特色工业之一,学院与地方相助建设了超硬质料制品协同创新中心,學生主导完成的《预合金粉末流动性检测要领与控制尺度》课题,为企业的质量控制尺度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學生与企业研发人员配合研发的“金刚石工具用预合金粉加工性能调控”装置,已在黄河旋风金属粉末公司应用推广,使该公司产物一次交验及格率从52%提高到88%。
钧瓷是河南的一大文化品牌,开展钧瓷工艺的革新与研究,对弘扬、传承钧瓷烧制武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學生主导的《微纳米金属氧化物在钧瓷釉料的应用及工业化》《稀土金属微纳米质料在钧瓷釉中的应用与工业化》等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创业项目《纳钧》荣获第四届“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并应邀加入了在北京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举办的ChinaNano2019大会结果展。
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重点实验室主任、PP电子学院副院长郑直认为,培养具有缔造性的应用型人才更切合新常态下企业的用人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新技术元素的探知能力、知识与技术的集成能力、创新组织的宏观思维能力和技术反思能力这四个能力的交织融合上,多管齐下,多维建构,使學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鏈接地址: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9-10/30/content_378876.htm?from=singlemessage